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们明明已经拥有运油-20这位“空中补给能手”,为何还要投入巨额资金引进俄罗斯的伊尔-78?
![]()
不少人觉得这仿佛是在否定自家成果,转而依赖他国装备,似乎显得不够自信。
可若你将此事简单理解为一次普通的军购行为,那眼界就窄了,背后其实布局深远,是一场战略与现实交织的精密筹划。
远水解不了近渴
![]()
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动因在于:我国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急需快速填补空白。
以关岛为例,距离我国本土约3000公里,而歼-20战斗机的最大作战半径约为2000余公里,若无空中加油支持,抵达目标区域后只能立即返航,无法执行持续性任务。
而在广袤的南海空域开展常态化巡逻或应对突发情况时,远程续航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
尽管伊尔-78MK-90A并非最新型号,但其实际性能十分可靠。该机型可携带高达78吨燃油,足以满足多架次战机的空中补给需求,能使歼-20的有效作战范围提升接近一半,显著增强远程打击与持久战力。
有人指出运油-20更先进,载油量达90吨且效率更高,此言属实,但再优秀的平台也需具备量产能力和供应节奏。
运-20系列作为基础平台用途广泛,既要承担运输机角色,还需改装成预警指挥机、电子战飞机等多种特种机型,生产线早已满负荷运转,如同农田里作物尚未成熟,纵然前景看好也无法即时收获。
![]()
短期内运油-20难以实现大规模列装,战力缺口迫在眉睫,此时引进20架现成可用的伊尔-78,正是应对紧急需求的最佳选择。
更为便利的是,我军对伊尔-76/78系列平台已有长期使用经验,飞行员培训体系完善,地勤维护流程成熟,新机到位后几乎无需额外磨合即可迅速形成战斗力。
![]()
这笔支出本质上是为国防现代化争取宝贵时间窗口,用已验证的成熟方案弥补国产装备产能爬坡期的断档。
一笔交易两种算盘
如果说强化空中力量是看得见的表层收益,那么撬动中俄航空产业格局才是隐藏其中的深层意图。要理解这一点,必须看清当前俄罗斯航空工业所处的困境。
![]()
曾经寄予厚望的苏霍伊SSJ客机因西方断供发动机陷入停产;MC-21干线客机虽换装国产PD-14发动机,但航程缩水严重,并失去国际适航认证,市场仅限国内。
到2024年,俄商用飞机年交付量从高峰时期的171架骤降至21架,生产伊尔-476(伊尔-78基础型号)的工厂每年最多只能完成6架成品。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的20架伊尔-78采购计划,总价值超过30亿美元,无疑成为俄方航空制造业的一剂强心针。
这就让我国掌握了谈判主动权:回想当年推进CR-929宽体客机项目时,俄方常在关键技术上设限保留,如今为了保住订单,不得不在价格、交付周期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让步。
![]()
2023年我国释放采购信号,时机拿捏精准——恰逢俄航空业订单枯竭、资金紧张之际,这不是偶然出手抄底,而是基于全局判断的战略落子。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推进伊尔-78谈判的同时,我国已在C-929项目中悄然完成技术去俄化进程:长江-2000发动机核心机成功通过测试,原由俄方主导的复合材料机翼结构验证工作,也被中航工业自主攻克。
![]()
这一变化迫使俄方态度逆转,主动提出以PD-26大涵道比发动机参与竞标,希望重新获得合作资格。昔日是我们寻求技术支持,如今角色彻底调转。
通过一项加油机订单,我们在更重要的民用航空领域夺回话语权,这种战略反制堪称高明。
![]()
角色彻底互换
此次交易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俄两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上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时,我们是以学习者姿态面对技术领先方,迫切渴望获取设计经验与工艺诀窍。
![]()
而今,中国已建立起涵盖研发、制造、试验、适航认证在内的完整航空工业链条,部分领域甚至实现领跑。
例如C919配套的长江-1000A发动机对标国际主流水平,储备型号长江-2000的技术路线甚至领先于俄罗斯PD-35项目。
![]()
因此本次采购伊尔-78的心态完全不同以往:我们不再是技术追随者,而是以平等乃至主导地位,挑选对方尚存优势的特定产品加以利用。
这种策略与半导体设备采购逻辑高度相似:中低端环节优先实现自主突破,关键节点则选择性引进装备用于应急和参考,双轨并行。
购买伊尔-78既稳住了当前空中力量建设的基本盘,又为下一代战略加油机的研发腾出资源空间。
![]()
合同细节同样暗藏玄机:明确要求提供全套运维支持、人员培训和技术保障服务。这意味着不仅买飞机,更打开了深度介入俄航空产业链的大门。
未来我国企业可通过维修保养、零部件替代等方式逐步嵌入其供应链体系,推动关键部件国产化反向输出。
![]()
从过去依赖俄方技术输血,到如今可能成为其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权力关系的倒置极具象征意义。
结语
由此可见,引进伊尔-78绝非技术退步的表现。
在军事层面,它是精准高效的战力补充手段;在产业维度,它是撬动国际合作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全球地缘视角下,它更是衡量国家实力变迁的重要标尺。
![]()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被动接受规则的一方,而是能够把每一次战术级的需求转化为推动整体战略跃升的契机。
唯有掌握坚实自主技术底座和完备工业体系,才能在全球博弈中灵活选择最优合作路径,这才是这笔跨国军贸背后最值得品味的战略智慧。
![]()
参考资料:环球网《俄称伊尔-78加油机重生 虽老旧却有中国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