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的外卖,真的安全吗?
最近,市场监管总局的工作人员带着执法记录仪突然出现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总部,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服务背后的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
执法升级:从约谈到上门驻查
这次调查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执法形式的突破性转变。
据内部员工透露,监管部门不再采用传统的"约谈"方式,而是直接上门进行驻场检查,全程使用执法记录仪摄录。
部分平台甚至被连续问询数日,这种"不打招呼"的执法方式,展现了监管部门整治行业乱象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大平台外,抖音集团也因"小时达"业务被列入调查名单。
这表明监管覆盖面正在扩大,即时零售这一新兴业态也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
食品安全:蛋糕引发的连锁反应
调查的导火索看似简单却令人担忧:一位消费者在外卖平台订购的蛋糕品牌与实际收到的货物不符。
这一看似个例的事件,经监管部门调查后却发现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多家平台都存在商家资质审核不严、货不对板的情况。
更令人震惊的是,问题商家往往同时在多个平台入驻,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灰色地带"。
这种跨平台违规行为,凸显了当前外卖行业在商家资质审核方面的系统性漏洞。
![]()
监管趋严:从约谈到立法
这次突击检查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出手。早在今年5月和7月,这些平台就因食品安全、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被多部门约谈。
而10月16日发布的《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更是将外卖食品安全监管推向新高度。
新规针对平台责任不清、商家管理不严等痛点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预示着外卖行业将迎来更严格的常态化监管。
这场"外卖大战"中的无序竞争,或将因此画上句号。
当外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食品安全不应成为被牺牲的代价。
这次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既是对平台的警示,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
只有平台真正担负起审核责任,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我们才能吃得安心、点得放心。毕竟,在美食与安全之间,我们不做选择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