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生如一条幽深的巷子,总有几个转角处,光线的角度会陡然一变。我的书架上,躺着一本蓝布封皮的笔记本,边角已被岁月磨出毛边。那是毕业时导师所赠,扉页上,他用墨水笔写着一段话,据说是哈佛的研究:“人之一生,有七次决定性的机会……第一次太年轻,最后一次太老,中间还会不小心错过两次。算来算去,真正能把握的,不过三次。”二十二岁的我,对着这近乎算命般的论断,只是漫不经心地一笑。如今,二十年光阴如水般从指缝流走,再翻开它,那七个墨字标注的年岁,已不再是冰冷的预言,而是我生命地图上,深深浅浅的坐标。
二十五岁的那次,机会是青灰色的,带着晨雾般的迷惘。
那时我在报社实习,总编有意让我加入新成立的深度报道组。那是一个能让人迅速成长的熔炉。可我站在那扇门外,手心里全是汗。我看着那些成名记者的宏文,想象自己笨拙的笔触如何能承载那样的重量。最终,我以“还需要锻炼”为借口,将机会让给了另一位眼神坚定的同事。许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并非谦逊,而是骨子里的怯懦——当命运第一次敲门时,我因为听不清自己的心跳,而错失了开门的最佳时机。那种感觉,像踩在一团柔软的沙上,使不上力。
三十二岁的风,是燥热的,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味。
我已是一家杂志社的资深编辑,生活像一列按时刻表运行的火车。一位老友创业,邀我合伙。那是内容创业的潮头,也是风险的漩涡。我彻夜难眠,看着身旁熟睡的妻女,计算着安稳与未知之间的差值。最终,是心底那份“再不去就老了”的焦灼,推着我押上了所有。那三年,我们像在暗夜里航行,见过风浪,也见过璀璨的星河。公司最终站稳了脚跟,而我也终于将人生的舵,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这一次,我咬紧牙关,没有松手。
三十九岁的路口,机会披着一件朴素的外衣。
此时,我已算小有成就,一家大公司许以高位厚禄。那是一条被世俗认可的、更上一层楼的坦途。然而,我却感到一种深切的疲惫。我发现自己最大的快乐,并非来自管理一个庞大帝国,而是带着一个小团队,像手艺人一样,耐心打磨一件理想中的产品。挣扎许久后,我选择了拒绝,转而投身于一个当时看来极不起眼的新项目。许多人不解,说这是放弃了“最后一次飞跃”。但我知道,我不是在放弃机会,而是在定义属于自己的机会。这一次,我不再是那个被选择的人,我成了那个做出选择的人。
如今,我行至四十六岁的山坡上,能望见来路,也隐约看得见归途。导师预言的第四次机会,已不像年轻时那般锣鼓喧天,它更像林间的微风,需要极静的内心才能感知。我开始花时间与年轻人对话,在他们蓬勃的野心与困惑里,我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机会的形状,从一块需要去抢夺的金牌,变成了一盏可以传递给后来者的灯。
我合上笔记本,窗外已是万家灯火。那项研究说,人生仅有七次机会,真正能把握的,不过三次。但走过才明白,那所谓的“错过”,或许正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把握”。二十五岁的退缩,教会了三十二岁的果敢;三十九岁的舍弃,成全了今日的从容。真正的机会,或许从不在于那七个特定的年份,而在于我们是否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夜里,修炼出了一颗能识别它、配得上它的心。往后的路,我依然会带着这本笔记,但它于我,不再是一张需要验证的预言,而是一面镜子,时时映照:你是否,还是那个值得机会眷顾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