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在农村田边、菜园旁见过这种草——细细的茎、匍匐在地上,绿得不起眼。
- 但谁能想到,国外视它为“恶性杂草”,而在我国,它却是一味药食两用的“宝草”,甚至能卖到 20元一斤!
![]()
一、它的名字,霸气又吓人:血见愁
这株野草的学名叫地锦(学名:Euphorbia humifusa),民间俗称 “血见愁”、地锦草”、红丝草”、铺地锦”。
它属于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如丝、贴地匍匐生长,叶片椭圆,叶面深绿,叶背常带点淡红色。
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从东北到西南,从平原到山地,只要有阳光、有土壤,就能见到它的身影。
二、国外当灾草,国内却成“宝草”
在欧洲、北美等地,地锦被列为恶性入侵植物。原因很简单——它生命力太强,根系发达、繁殖力惊人,一旦在农田里扎根,就会迅速蔓延、压制农作物生长。
在国外,它是“除不尽的杂草”; 在中国,却是“民间的宝草”。
农民不但不讨厌它,反而还会特地去挖回来卖、晒干入药。这就是典型的“一草两命,不同命运”。
三、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曰:“地锦,味甘平,清热利湿,止血解毒。”《民间草药集》记:“地锦草全草入药,治吐血、便血、湿疹、肿痛。”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地锦被认为具有 清热解毒、利尿通乳、止血生肌等功效,民间常用于处理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皮肤湿疹等情况。
⚠️ 当然,这些用途均出自古籍与民间经验,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
四、“血见愁”的来历
为什么叫“血见愁”?老一辈人解释得最形象:
“血见愁——见血就止,连血都愁它。”
在农村,过去跌伤或小伤出血时,人们常摘几片地锦草捣碎外敷,据说能“敷上就止血”。因此得名“血见愁”,一传千年。
而今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地锦中含有鞣质、黄酮、萜类等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炎、收敛作用,也印证了古人的智慧。
五、20元一斤的“地头财富”
如今,地锦已成为中药材市场上的常用品种。虽然我国地锦资源丰富,但由于采挖需人工、干货难得,市场收购价依然保持在 15~30元/斤。
在一些中药材收购点,村民会把地锦挖回晒干后出售,不仅清理杂草、还能换钱,堪称“脚下的隐形财富”。
除此之外,地锦的嫩茎叶也常被农民作为天然牧草,猪、牛、羊、鸡、鸭都爱吃——真正是“人畜两用”的生态型野草。
六、小草不小:生态价值也不容忽视
地锦的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在农村坡地、沙地上能防风固土、保持水分。很多地方甚至主动保留它,作为生态防护草,既护田又护坡。
所以,别再随手拔掉它,它可能正在默默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七、结语:草虽微,却有大用
“血见愁”这个名字听起来霸气,但它真正的价值,不在名字,而在实用。
它让农民得益、让民间疗法有了依据、也提醒我们——农村的野草,从不简单。
下次走在田间地头,看到那片红丝绿叶的“小草地”,别忙着除草——也许,那正是一片“血见愁”。
参考资料
- 《本草纲目》·李时珍
- 《中国药典(2020年版)》
- 《常见野生药用植物图鉴》,科学出版社
- 《中国植物志·大戟科卷》,科学出版社
- 《民间草药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
⚖️ 特别声明
本文为健康与植物科普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构成医疗建议。如需食用或药用,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互动区
你家乡有“血见愁”吗?
你听过老人用它止血的故事吗?
你知道它居然能卖到20元一斤吗?
点个,转发让更多人认识这株“草中英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