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青石板路上还沾着露水,小镇染坊门前早已挂起七彩布料。
靛蓝、茜素、杏黄、月白……那些随风轻摇的布匹,仿佛把天上的虹霓剪了一段挂在人间。
就在这片斑斓色彩间,一副墨迹未干的红纸对联,正静静等待着懂它的人。
![]()
古人云“无联不成店”,古代开门做生意,门口都会挂上一两副对联。
一副好的行业对联,不仅起到了装饰门楣的作用,更能体现自家产品信息,营业情况,店主人经营理念……
且看米行写“五谷丰登皆入廪,四方辐辏尽归仓”,药堂高挂“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街头剃头匠都不含糊:“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它们不只是装饰,更是店家和顾客的 “默契约定”—— 我用真心做买卖,你用信任来光顾。
而在某朝江南水乡,刘记染坊的掌柜刘益守,也想给自己的染坊张贴一副对联,因此举办了一场对联大会,希望能觅得好联的同时,还能打开染坊知名度。
刘记染坊开在小镇东头,开业那天没放鞭炮、没摆流水席,反而在门口摆了张书桌,上放笔墨纸砚,引得街坊都围过来看热闹。
掌柜刘益守不是普通生意人,年轻时读过几年书,手里染布的手艺是祖传的,心里却藏着几分风雅。
别人染布只看颜色匀不匀,他还会琢磨布料的纹理和颜料的配比,甚至给每种颜色起个雅致的名儿 。
比如把淡蓝叫 “天水色”,把浅粉叫 “桃花汛”。镇上人都称他 “儒商”,说他染的不是布,是景致。
这次开染坊,他没选传统的庆典方式,便办一场 “对联大会”。一来是觉得做生意不能只卖东西,还得跟街坊处出文化情分;
二来是想借一副好对联,让大家记住刘记染坊的经营理念:要染出顾客满意的颜色,更要做让人放心的生意。
![]()
消息一传开,小镇上的文人墨客都动了心,连平日里不爱出门的老先生,都念叨着要去凑凑热闹。
日上三竿时,染坊前已围得水泄不通。刘掌柜亲手展开洒金红纸,但见“深浅随君意”五字如行云流水。
人群顿时炸开锅——这上联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
“深浅”直指染坊本色,从淡如烟霞的月白到浓似墨玉的玄青,尽在二字之中;“随君意”更见胸襟,只要您有要求,我就能满足,这是咱的服务规矩,上联少少五个字,既显侍奉顾客的谦卑,又含技艺超群的自信;
当即有布庄伙计应对:“浓淡任客挑”,虽贴切却失之直白;又有书生对“好坏凭手艺”,这怎么行,这不是对自己技术不自信,把顾客往外推吗?
众人开始犯嘀咕,不少人皱起了眉头:“原以为不难,没想到要对得又工整又贴生意,这么难!”
眼见日影西斜,最佳下联仍未出现。
正僵持着,人群里挤进来个穿月白衫子的姑娘。她发间只插了支木簪,手里攥着半块绣帕,开口倒脆生生的:“小女子不才,试对一句!“
![]()
大家回头一看,是镇上教书先生的女儿沈梦,从小熟读诗书,擅长对联。
”姑娘但说无妨!“
她微微一笑,嗓音清脆如黄莺初啼般悦耳动听:“‘长短皆收钱’。”
“你们看,‘长短’对‘深浅’,都是两个相反的字,说的还都是染坊的事。‘深浅’是颜色,‘长短’是布料,多贴切!
‘皆’对‘随’,都是顺着来的意思,‘收钱’对‘君意’,看似一俗一雅,实则正好补全了生意的两头:上联说‘您要啥我给啥’,
下联说‘不管长布短布,我都按规矩收钱,不坑人’,这一副对联,把服务和本分都说明白了!”
话音落下,满场先静后沸,继而爆出震天喝彩。
有人拍着大腿喊:“妙啊!我要三尺蓝布,他要五尺青布,长短不同,钱自然不同。这‘皆收钱’既实在又公道,听着就放心!”
有人更是给这对联添了一个横幅“好色者进!”
刘掌柜很是高兴,当场把这副对联贴在了染坊门口,还特意给了沈梦双倍的赏金,笑着说:“小店往后就挂这对联,希望大家多多关照小本生意。今日进店之人,统统打八折!”
![]()
这副染坊对联没有文人的酸气,没有商人的油滑,就是把顾客的需求和店家的本分,用最简单的话写了出来。
后来竟成小镇一景,过路客商总要驻足念上两遍,笑着进门做生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