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颗粒饱满的地谷米。 莫斌 摄
![]()
看着颗粒饱满的地谷米,村民们笑开了花。莫斌 摄
眼下,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地谷米迎来收获期。近日,记者来到大发瑶族乡福瑶村,谷田里,金黄色稻穗随风摇曳,谷农们抢抓农时,穿梭于田间地头,现场一派丰收景象。“今年天气好,地谷米产量和质量都比往年要好,是个丰收年。”村民冯成干看着颗粒饱满的稻穗高兴地说。
村民口中的地谷米又称旱谷米、瑶家旱地彩谷米,是该乡“过山瑶”极少量种植的一种旱地稻谷。据了解,地谷米采用瑶族传统农耕方式,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栽种,栽种前须焚烧草木灰作为肥料,把竹子削尖,把种子放在竹子尖端,插到地里面去播种。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成长期采用人工除草,遵循纯天然的种植方式。由于地谷米的根系发达,其根须最深可达1米,耐旱耐瘠性强,无需灌溉,完全依赖天然降水,适宜种植于海拔300—500米的山坡地,生长周期约5个月,霜降后方可收割。
由于完全依赖自然气候,地谷米的亩产不高,亩产约80—120公斤,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种植。近年来,因生态需求及健康食品趋势影响,地谷米市场售价达每公斤30元。于是,该乡依托“过山瑶”特有的种植技术以及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鼓励村民种植地谷米,并提供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培训服务,增加地谷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提高群众收入。同时利用“线上宣传、线下推广”的模式,通过电商助力地谷米销售。2020年7月,地谷米被评为“国家一级糙米”。
来源:记者刘菁 通讯员涂昆 莫斌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