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正将日本升级版最上级隐形护卫舰(下称“新FFM”)锁定为舰队更新计划的核心选项。据共同社报道,新西兰皇家海军总司令加林・戈尔丁少将近期在东京与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会谈时,明确披露这一战略考量,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日益活跃的海上活动,被双方共同列为推动合作的核心背景。
![]()
尽管尚未签署收购合同,但此次会谈已将新FFM定位为新西兰下一代护卫舰的首要候选,背后不仅是新西兰海军装备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折射出亚太区域防务合作的全新动向。
新西兰当前主力舰艇是1990年代服役的6艘澳新军团级护卫舰。这些舰艇虽在2010年代中期完成现代化改造,却已难适配当下太平洋地区的安全需求。从性能参数看,澳新军团级标准排水量仅3600吨,续航里程约6000海里/18节,搭载的9LV453雷达系统,对隐形目标、低空高速目标的探测能力明显不足;且仅配备8单元垂直发射系统,用于发射“改进型海麻雀”防空导弹,反舰、反潜火力均显薄弱。
更关键的是,服役超30年的老舰正面临“维护成本飙升+性能天花板”的双重困境。新西兰国防军2024年财报显示,澳新军团级护卫舰年均维护费用从2019年的1.2亿新西兰元(约合7200万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1.8亿新西兰元(约合1.08亿美元),涨幅达50%,舰艇出勤率却从85%跌至70%,多次因动力系统故障取消远洋巡逻任务。
对新西兰而言,舰队更新绝非单纯“换装备”,而是守护战略利益的必需,新西兰拥有全球第五大专属经济区(约400万平方公里),覆盖南太平洋多个群岛,需常态化开展海上巡逻、渔业监管、灾害救援等任务。澳新军团级有限的续航能力与载荷量,早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戈尔丁少将在会谈中直言:“我们需要一艘能在太平洋长时间部署、具备强探测与防御能力的舰艇,新FFM恰好契合这一核心需求。”
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上活动,是日新推动护卫舰合作的核心共识点。近年来,中国海军舰艇在南太平洋的常态化巡航、与太平洋岛国的海上联合演习(如2023年与斐济海军的“蓝色伙伴”联合演练)、以及海洋科考船在该区域的科研活动。对日本而言,推动新FFM出口新西兰,是其“印太战略”的关键落子。自2014年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后,日本始终寻求通过防务合作扩大在亚太的影响力,新FFM正是其力推的“明星出口装备”。中谷元在会谈中称新西兰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实则是希望以护卫舰合作为纽带,将日本的防务影响力延伸至南太平洋,这一区域此前长期由美澳主导,日本借此次合作可填补在南太平洋的防务布局空白。
双方合作还聚焦“技术共享与联合生产”。会谈明确提及,将探讨新FFM在新西兰的本地化集成可能,例如舰载通信系统、导航设备适配新西兰海军现有体系。这一安排既能降低新西兰的后期维护成本,也能让日本通过技术输出深化合作绑定,形成长期防务协作关系。
新西兰的选择并非孤立决策,其“邻国”澳大利亚的先行实践,为这场合作提供了关键支撑。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已在“通用护卫舰计划”中敲定日本升级版最上设计,计划建造11艘新FFM,总造价超60亿澳元(约合40亿美元),首舰预计2029年下水。
这一区域合作模式对新西兰而言,意味着“成本、培训、互操作性”三重红利。首先是成本优化:澳新若展开联合采购,可借“批量订单”优势压低单价。据澳大利亚国防工业协会测算,新西兰若采购3-4艘新FFM,依托澳大利亚的采购规模,单舰成本可降低15%-20%,原本单舰约5亿美元的造价可降至4.2亿-4.4亿美元,总采购成本能节省约2.4亿-3.2亿美元。
其次是培训与维护协同:澳新两国长期共用海军训练体系,澳大利亚已计划在西澳州建设新FFM专用训练基地,新西兰海军人员可直接参与培训,无需单独建设设施,预计能节省约3000万新西兰元(约合1800万美元)的培训投入。此外,两国可共享零部件库存(如发动机备件、雷达组件),减少各自的库存压力,目前澳新军团级护卫舰已实现80%的备件共享,新FFM若落地,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90%。
最后是互操作性跃升:澳新两国海军长期在南太平洋开展联合巡逻(如每年的“海域卫士”联合演习),此前因装备差异,通信延迟、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而采用同款新FFM后,两国舰艇可共用战术数据链、武器控制系统,例如联合追踪目标时,数据传输延迟可从当前的15秒缩短至2秒内,协同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日本新FFM之所以能成为新西兰的核心选项,与其突出的性能优势密不可分。这款由三菱重工主导研发的护卫舰,是原版最上级的升级迭代款,标准排水量约5500吨、满载6000吨,舰长142米、舰宽17米,尺寸较澳新军团级大幅提升,带来更出色的续航与载荷能力,其续航里程达8000海里/18节,可在南太平洋执行长达30天的远洋任务且无需中途补给,较澳新军团级提升33%。
![]()
核心战力的升级更堪称“全面”:其一,雷达系统搭载增强型OPY-2有源相控阵雷达,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达200公里,可同时追踪100个空中、海上目标,性能较澳新军团级雷达提升2倍;其二,武器系统配备32单元Mark41垂直发射系统,是原版最上级(16单元)的2倍,可兼容“标准-2”防空导弹(射程167公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射程22公里),反舰则搭载日本17式反舰导弹(射程200公里),火力覆盖范围较澳新军团级扩大近3倍。
隐形设计是新FFM的另一大亮点:舰体采用折线造型,上层建筑使用雷达吸波材料,雷达反射面积仅为传统护卫舰的1/10,能有效规避敌方雷达探测。此外,该舰采用柴燃联合动力,与原版最上级一致,最高航速达30节,兼顾高速机动与低速巡航的燃油经济性,适配太平洋复杂海域的作业需求。
从人员配置看,新FFM可容纳90名船员,较澳新军团级的72人增加了25%,且居住空间更宽敞,配备独立卫浴、健身房等设施,这对需要在太平洋长期巡逻的新西兰海军而言,是提升人员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软实力”优势。
对日本而言,新FFM若成功出口新西兰,将成为其武器出口领域的重要突破。目前日本已向菲律宾出口岸基反舰导弹、向印尼出口潜艇技术,但在大型水面舰艇出口上仍属空白;而新FFM作为吨位超5000吨的护卫舰,其出口将标志着日本防务产品从“轻型装备”向“重型平台”的跨越,进一步打破国际社会对“日本不出口大型武器”的固有认知。
日本防卫省的规划显示,东京计划在本土采购12艘新FFM
![]()
,前两艘预计2028年服役,2032年前完成全部12艘部署,构建覆盖日本周边海域的“近海防御网”。而通过向澳、新出口新FFM,日本可搭建“日-澳-新”南太平洋防务合作链条,与美国主导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形成互补,进一步强化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存在。
不过,新西兰的最终决策仍需时间。目前新西兰国防军正推进新FFM的性能评估,预计2025年完成可行性研究,2026年提交国会审议。戈尔丁少将强调:“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我们需确保新舰艇既能适配新西兰的安全需求,又能兼顾成本控制与区域合作效益。”
从更宏观视角看,新西兰探索引入日本新FFM,绝非单纯的装备更新,更是太平洋防务格局演变的缩影,随着区域大国影响力的变迁,中小国家正以“多边合作+装备升级”的路径寻求安全平衡,这一趋势或将深刻重塑未来南太平洋的安全秩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