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你知道一个人对你好也知道对你坏,但是两种感觉无法在同一时刻出现。
在心理动力学的临床版图上,尤其是在奥托·克恩伯格所描绘的边缘型人格组织的架构中,存在着一种深刻而令人困惑的心理现实。个体并非不知道他人行为的复杂性,他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他人给予的温暖与伤害。然而,在体验的当下,这两种认知却被一道无形的墙壁所隔绝。他们知道一个人对自己好,也知道对自己坏,但这两种感觉无法在同一时刻出现。这不是简单的遗忘或否认,而是一种更为原始和彻底的防御机制在运作——分裂。理解这一现象,是理解边缘性心理结构核心痛苦的钥匙。
偏执-分裂心位:内在世界的二元对立
要深入理解分裂的机制,我们必须回到梅兰妮·克莱因所提出的“偏执-分裂心位”这一发展性概念。这是个体心理生命最早期的组织方式,其核心任务是在初生的自我无法承受的焦虑中维持基本的心理生存。婴儿的体验是碎片化的、强烈的,并被两种主导情感所着色:源于满足与爱的狂喜,以及源于挫折与匮乏的迫害性恐惧。
为了管理这些淹没性的感受,原始的心理机制会将体验彻底割裂。一个“好乳房”提供滋养与愉悦,一个“坏乳房”带来痛苦与剥夺。在婴儿的心理现实中,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将“好”与“坏”分离,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那脆弱、初生的“好”的体验不被“坏”的体验所污染和摧毁。通过将所有的恨与攻击性投向“坏客体”,个体可以保有一个纯粹、安全、理想化的“好客体”作为内在庇护所。因此,分裂在生命早期是一种适应性的、必要的防御,它建立了心理世界的第一个秩序,尽管这个秩序是建立在绝对对立的基础之上。
克恩伯格的整合:分裂作为边缘人格组织的基石
克恩伯格继承了克莱因的框架,并将其精妙地应用于对边缘型人格组织的结构性分析中。在他来看,边缘状态的核心并非源于驱力本身的强度,而在于心理结构的内在整合失败。这种整合失败在客体关系层面的直接体现,就是分裂机制的持久化与僵化运用。
在边缘型人格组织中,个体的内心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充满了大量具体的、情绪负荷强烈的“内在客体关系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微型的剧情脚本,包含一个自体表象、一个客体表象以及连接两者的主导情感。例如,一个单元是“被虐待的儿童”与“迫害性的父母”,情感是恐惧与愤怒;另一个单元是“被深爱的孩子”与“理想化的养育者”,情感是幸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