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心理创伤:关系中的创伤,最终都需要回到关系中去解决

分享至

关系中的创伤,最终都需要回到关系中去解决。

当个体遭遇关系创伤时,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是转向知识与理论。许多人大量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各类成长课程,试图通过掌握一套清晰的认知框架与行为方案来达成自我疗愈。这种努力背后,隐含着一个朴素而强大的信念:创伤可以作为一种孤立的问题被解析、攻克和消除,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论。然而,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审视,这条看似直接的路径,尽管能提供宝贵的启蒙与指引,却往往难以触及创伤的核心。关系的创伤,其形成与维系均根植于人际互动的复杂体验,因此,其最终的解决也必然依赖于在一段新的、安全的关系中,重构这种体验。

认知的局限与体验的烙印

依靠知识进行自救的努力值得尊重,但这方式存在其固有的边界。心理动力理论认为,早期关系创伤,尤其是前语言期或发展关键期的创伤,主要并非以“叙事性记忆”的形式存储,而是以“内隐记忆”和“躯体记忆”的方式,刻印在个体的潜意识结构与情绪反应模式中。这些创伤体验,塑造了个体关于自我、他人以及关系本质的内在运作模型。

当一个孩子在关系中持续体验到忽视、拒绝或情感的不协调时,他形成的并非一个“我受到了错误对待”的清晰概念,而是一种“我不值得被爱”、“他人是不可信赖的”、“表达需求是危险的”等核心感受与信念。这些信念构成了其人格中难以通过单纯说理或认知调整来撼动的“体验性真理”。书本知识可以提供一幅“应然”的地图——健康的关系应是怎样的;但它无法自动清除“实然”道路上由过往体验设置的路障。个体可能理智上理解自己值得被爱,但在真实的关系情境中,其情感与身体的反应仍会不自觉地被旧的模式所主导,表现为难以信任、过度敏感或下意识的疏离。这种认知与体验之间的分裂,正是单纯依靠知识疗愈的瓶颈所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