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通辽市科左后旗双胜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广袤田野上,玉米挺拔,稻谷飘香;座座院落中,蔬菜青翠,瓜果累累。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共同谱写了今年双胜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华彩乐章。
科技集成发力,玉米单产突破“吨粮”关
双胜镇耕地面积20.9万亩,其中玉米占比达98%。今年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9.3万亩,并在3万余亩耕地上重点实施单产提升工程。
增产得益于关键技术的集中推广。全镇集成推广优良品种、精密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通过铺设滴灌带,实现玉米灌溉施肥的精准智能管控,显著提高了水肥效率。测产结果显示,实施单产提升工程的地块,玉米产量(按14%标准水折算)达每亩1060-1200公斤,全部超过“吨粮田”标准,亩均增收400元。
特色种养融合,稻蟹共生效益翻番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双胜镇积极探索特色种养模式。东升村长利家庭农牧场的200亩稻田,演绎着“稻护蟹、蟹肥田”的生态循环。
每年5月投放40克规格蟹苗与鱼苗,6月稻苗返青后放入河蟹。河蟹担当“田间卫士”除草除虫,排泄物成为天然有机肥。选用“稻花香2号”优质品种,产出大米颗粒饱满、香味浓郁,“蒙绿源”品牌加持下,稻花香大米售价达每斤6.8元。
9月下旬,单只超200克的膏满河蟹与亩产千余斤优质稻米同步丰收,还产出小龙虾。“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使亩效益较单一种植翻番。农场河蟹品质过硬,曾在通辽市“农民丰收节”斩获“蟹王奖”“蟹后奖”等荣誉。
麦菜复种轮作,黑土地焕发新生机
继斌村800亩麦菜复种基地由洋洋种植养殖合作社运营,创新推行“麦菜轮作”,打造“种产销一体”现代化农业示范。
基地利用黑土地资源,春播优质冰麦33号,夏收后紧接复种白菜,形成“一田双收”高效体系。小麦直接进入合作社加工厂,制成“龙盛源”有机面粉,提升附加值;白菜直供酸菜厂,延伸产业链。
这种轮作模式既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连作障碍,又使亩效益较传统单季种植翻番,实现资源与效益“双赢”。合作社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并通过土地流转保障农户稳定收益。目前带动周边种植白菜500余亩,形成“合作社+农户”联动格局,共享产业增值红利。
庭院经济精细开发,方寸之地生“金”吐“银”
丰收图景同样展现在千家万户的庭院中。继斌村董兴岩家不到三分地的院子里,150平方米暖棚和小片菜地规划整齐,种植小葱、白菜、辣椒等。“可别小看我这院子,”他笑着算账,“除了自己吃,卖到集市一年纯收入约1万元。”
同村孙民权将半亩庭院经营得更红火,暖棚分层套种,棚外种大豆,老两口年纯收入约1.2万元。向阳村董平在七分院子种半亩谷子和两分蔬菜,小米年收益约1200元,管理简便。三江村刘淑玲在六分地年种芹菜和黏玉米两茬,纯收入9000元。这些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将有限土地利用率发挥到极致,成为乡村振兴中亮丽风景。
今年双胜镇的丰收,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是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成果,更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的精彩缩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丰收喜悦仍在延续,发展蓝图愈发清晰。(乌佳俊)
来源:科左后旗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