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那一年,我随地质考察队进入哀牢山深处。向导是一位姓林的本地瑶族老人,出发前,他盯着我们硕大的装备包,摇摇头,只淡淡说了一句:“有些地方,看看就好,别深究。” 我当时不以为意,直到后来,我才真正明白他话中的含义。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处地图上未标注的原始谷地。参天的古木遮天蔽日,光线艰难地穿透厚厚的叶幕,在林间地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树叶腐烂和泥土的腥甜气息,寂静得只能听见我们自己的脚步声、喘息声,以及某种无处不在的、被压抑的嗡鸣。林老说,那是山在呼吸。
一天下午,我们偏离预设路线,在一处绝壁下发现了一个被藤蔓完全遮蔽的洞口。洞内吹出阴凉湿润的风,带着奇异的、类似檀香和草药混合的芬芳。队里的年轻人都很兴奋,主张进去勘探。唯有林老脸色凝重,他捡起洞口一块光滑如镜的黑色石头,又看了看岩壁上天然形成的、仿佛八卦图样的苔藓痕迹,坚决地拦住了我们。
“回去吧,这个洞,进不得。”他的语气不容置疑。
当晚扎营后,围着篝火,林老才缓缓道出缘由。他说,这深山老林,自古就不完全是人的地盘。他讲的并非志怪小说,而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规矩”。
“你们城里人讲科学,我们山里人讲老话。”林老吸着烟斗,烟雾缭绕中,他的面孔显得有些模糊。“老话说,山深必有怪,林密藏精魅。它们怕的不是咱们的刀枪,也不是人多的烟火气。它们怕的,是两样东西。”
“头一样,是天条。”他用了这个词,“就像人有王法,天地也有天地的法度。该在天上的,该在人间的,该在山里的,各有各的位置。有些东西,在这山里修行,就是想得一个正经名分。你贸然闯进它的‘家’,坏了它的修行,就是破了规矩,会惹祸上身。”他提到,古时候就连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物,都曾大动干戈地搜山,想断了某些“异类”的修行路,结果如何?不过是让它们藏得更深罢了。这云雾缭绕的深山,就是它们躲避“天眼”的屏障。
“第二样,”林老用树枝拨弄了一下火堆,火星噼啪溅起,“是‘法器’。不是指我们带的这些仪器,是以前那些有真修行的道长们手里的东西。一面八卦镜,一把桃木剑,甚至一串老铜钱,都可能要了它们的命。所以你看,《西游记》里的妖怪,为啥都要占个山头?只有在自己的地界上,借山险林密,才能有点底气。出了山,到了人烟稠密处,处处是忌讳,它们就无所遁形了。”
他指着远处夜幕下如同巨兽脊背的山峦轮廓,说:“所以你看,这深山是它们的庇护所,不是牢笼。它们不是想害人,只是想有个地方能安稳地活下去,循着天地的规矩,熬过漫长的岁月,等一个或许存在的‘转正’机会。”
那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林老的话,连同洞口中那股奇异的芬芳,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第二天,我们遵从了他的建议,标记了洞口位置后,便绕道而行。之后的勘探异常顺利,再未遇到任何蹊跷之事。
考察结束,走出大山,重回车水马龙的城市,恍如隔世。我时常会想起那个神秘的洞穴,想起林老的话。我渐渐明白,他并非在宣扬迷信,而是在诉说一种古老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保持敬畏。
那些未开发的深山老林,之所以不适宜我们贸然前往探险、旅游,并非仅仅因为路途的艰险。更是因为,那里可能维系着一种极其脆弱而古老的平衡,遵循着一套我们现代人已然陌生,但依然在默默运转的天地法则。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征服自然的冲动,对于那个隐秘世界而言,或许就是一种不可承受的打扰。
山是山,林是林,而我们,只是过客。有些秘密,就让它继续藏在云雾深处,或许才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这份对未知的敬畏,便是那次哀牢山之行,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