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陕北少年:猎户家的神箭手
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李万庆出生地,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山峁纵横,最适合练箭。
生年
约万历四十二年(1614),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享年约28岁。
家庭底色
其父李守忠,身兼猎户与佃农之职;其母王氏,早年辞世。万庆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因其臂长过膝,乡里人皆称他为“长臂三郎”。少年时期,他随父亲一同猎狼,由此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精湛技艺。县志记载,他“能挽两石弓,一发贯双狼”,这也为他日后获得“射塌天”这一绰号埋下了伏笔。
二、崇祯四年——吃不起饭,拉起杆
崇祯三年起,陕西连旱四年,赤地千里,官府仍催辽饷。米脂一斗米价涨至白银三钱,饥民剥树皮为食。
起义经过
崇祯四年(1631)冬季,年仅18岁的李万庆会同同乡刘国能(日后号称“闯塌天”),率领30余名猎户与矿工,于夜间突袭米脂县库,夺得弓刀20副。此后,他们前往梁山(今延安西南)落草为寇,李万庆自号“射塌天”,其寓意为“一箭射塌老天,换个日月”。
同年,李万庆所部与张献忠(即“八大王”)、罗汝才(即“曹操”)的队伍联合,众人推举王自用为盟主,他们的势力成为早期“三十六营”之一。
![]()
三、流寇岁月:七年转战五省
*活动时间轴
年份
事件
对应现代地名
1632
出陕西,破隰州、大宁
山西临汾隰县、大宁县
1633
渡黄河,入渑池
河南三门峡渑池县
1634
被困车箱峡,同李自成突围
陕西安康岚皋县
1635
荥阳大会,分兵当陕兵
河南郑州荥阳市
1636
攻郧阳、均州,入湖广
湖北十堰郧阳区
高光战例
Q车箱峡雨夜突围:崇祯七年六月,万庆部三千人被陈奇瑜围困峡谷,粮尽援绝,他亲率死士200人,夜攀悬崖,用猎户绳技缒下,内外夹击,遂破包围。此战与李自成齐名,时称“小李、大李并出笼”。
Q荥阳分兵:崇祯八年正月,十三家七十二营大会,万庆与许可变领“西路军”,牵制洪承畴陕兵,为张献忠东进打开通道,明廷震恐。
性格刻画
- 战场风格:箭无虚发,喜穿狼皮袄,战前必饮酒半斤,曰“壮胆气”;
- 治军风格:沿用猎户“伙分制”,缴获均分,伤残者双份,故部众归心;
- 政治风格:无远大地盘理想,以“就食”为第一目标,属于“流寇”中的务实派。
![]()
四、崇祯十一年——第一次“投降”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高举“招抚”大旗,张献忠、罗汝才先后受降,得官、得饷、得城。
过程
崇祯十一年正月,李万庆与马进忠、惠登相所率九营,被左良玉的大军围困于河南内乡赤眉城。其同乡刘国能此前已率先归降朝廷,此次他单骑进入李万庆营中劝降,言道:“朝廷已许我副总兵之职,兄弟你若归降,亦可保富贵无忧。”
李万庆为此沉吟思索了三日,此时营中粮草已尽,且无援兵前来,于是他率领麾下八千人接受朝廷招抚。熊文灿得知此讯后极为欣喜,上奏朝廷授予李万庆副总兵之职,使其隶属于左良玉的军队,驻守郧阳。
心理剖析
- 现实考量:七年转战,部众疲敝,思乡心切;
- 榜样效应:张献忠降后据谷城,仍拥兵自重,朝廷“以贼攻贼”策略,让万庆看到“洗白”希望;
- 忠君萌芽:崇祯亲批“赦罪录功”,万庆第一次感到“被皇帝看见”,萌生“为朝廷死”的念头。
![]()
五、官军岁月:从“射塌天”到“郧阳守”
官职
副总兵(正二品武职,相当于今天军区副司令),佩征西将军印,守郧阳、襄阳一带。
战绩
- 崇祯十二年四月,与张献忠部战于玛瑙山,先登破栅,斩首八百级,获“钦赏银牌”;
- 同年八月,扼守襄阳汉江渡口,击退罗汝才东进,保全荆襄,被湖广巡抚宋一鹤表为“荆襄长城”。
个人生活
- 娶湖广孝感士绅女张氏为妻,生一子李继宗,幼女李桂姐;
- 在郧阳建“射塌书院”,教将士子弟习射读书,自撰《射艺心法》一卷,已佚。
六、崇祯十四年——再陷战火
时局突变
崇祯十三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度反叛,罗汝才随之响应。此变故致使熊文灿被下狱问罪,朝廷的招抚政策宣告破产。
李万庆上书朝廷,表示“愿率军西讨,以赎前愆”。崇祯皇帝御笔亲批:“用心剿贼,朕自知卿。”
襄城之战
崇祯十四年九月,李自成于襄城大破汪乔年之军,斩杀总兵贺人龙。朝廷闻此急讯,即刻调遣左良玉、李万庆率军驰援。
李万庆率领三千郧阳兵,趁夜渡过汉水,进驻襄城并坚守城池。
城破殉难
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李自成统率十万大军进攻襄城。义军以火药轰毁城门,西门轰然崩塌。
彼时,李万庆陷入巷战之中。待箭矢用尽,他抽出佩刀砍断弓弦,试图自刎,却未能殒命,不幸被俘。
李自成有心劝降,说道:“你我曾是旧日同袍,若你归降,我仍会任用你为大将。”李万庆怒目而视,厉声骂道:“我昔日为贼寇,如今身为朝廷臣子,岂能再与你同流合污!”
李自成闻言大怒,下令割去他的鼻子、削掉他的双脚。即便遭受如此酷刑,李万庆依旧坚贞不屈。最终,惨遭杀害,年仅二十八岁。
与此同时,他的儿子李继宗亦被擒获,父子二人同日遇害。
身后
- 朝廷赠都督同知、荣禄大夫,谥“忠烈”,祀襄城昭忠祠;
- 妻张氏闻噩耗,投汉水死,女桂姐被部将藏匿,后嫁农夫,终老于郧阳。
![]()
七、历史评价:是忠?是叛?还是时代悲剧? 明代官方
《崇祯实录》:“万庆始陷贼党,终能洗心,为国捐躯,壮哉!”
清代史家
《明史》卷269:“国能、万庆辈,降而不贰,死犹可贵。”
民国学者
李光涛《明清史论》:“李万庆非枭雄,特一乱世武夫,然其终能舍命全节,亦可谓之丈夫。”
八、人物侧写:一只“西北狼”的人物形象
A外形:身长七尺,面黑如铁,左颊有箭疤,声若洪钟;
B性格:寡言少语,赏罚分明,战前必亲巡营垒,与士卒同炊;
C信仰:晚年手不释卷,常读《春秋》,自书条幅“忠臣不事二主”,悬于中军帐。
九、深层透视:明末“投降派”的集体困境
1. 制度陷阱
招抚只是朝廷“以贼攻贼”的权宜,饷银、编制、驻地皆无保障,随时可被抛弃。
2. 道德困境
降后立功,仍被文官视为“贼出身”;一旦失败,罪加一等,连“反正”资格都被剥夺。
3. 经济枷锁
军饷拖欠是常态,万庆守郧阳时,部卒曾四月无饷,不得不卖马易粮,军心浮动。
4. 心理归宿
“既然洗不白,就用死证明自己不是反复小人”——万庆的选择,也是刘国能、左良玉等“前贼”将领的共同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