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善(1130-1187)生平考略:
陈达善,字行之,是北宋政和三年(1113)释褐状元、台州州学三老先生之一、待制陈公辅(1077-1142)的孙子,幼年丧父,由陈公辅亲自抚养。他父亲为李某某,曾任右迪功郎,母亲何氏很早就去世了,他还有一位继母何氏。陈达善的妻子是赵子□的女儿,还娶了台州添差通判石延庆的长女。
南宋建炎四年(1130),出生。
成年后,出任潭州南岳庙监。
接着调任处州青田县尉、明州昌国盐官,后在道州任职,因平定盗贼的功劳被起用为会稽县知县,入朝任左帑监,因母亲去世守丧后,
起用为金州知州,为金州修建学校、开辟射箭场地、训练百姓士兵、祭祀忠臣义士,凡是州里的重要政务,都制定策略并尽力推行。
又任利州东路转运判官,再任利州东路及潼川路提点刑狱,最终任湖北转运副使,累积官阶至朝奉大夫。他去世时五十八岁,在外地做官十年,四次担任使臣,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
淳熙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187.12.24),安葬在临海县明化乡楼石山(今沿江镇马头山)的祖墓旁边。
![]()
楼石山(今沿江镇马头山)
墓志铭由其门生朝散郎试给事中兼侍讲兼皇子嘉王府翊善黄裳撰写并书写
门生承议郎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借绯李谦题写碑额
台州许伯磐镌刻
陈达善有八个儿子:
1.长子陈钅,任修职郎,新授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所户部利州大军仓
2.次子陈镇,将仕郎;
3.三子陈鏸;
4.四子陈钺;
5.五子陈釴;
6.六子陈钅;
7.七子陈镛;
8.八子陈錤。
至少两个女儿:长女嫁给忠翊郎赵善詹,比陈达善先去世;女婿有进士赵师济。
去世时已有八个孙男孙女。
愚人自译版:
宋陈达善墓志铭
【碑额和末尾的铭词都已残缺,现在还留存的石碑,高度有九寸四寸,宽度五尺,共二十八行,每行七十字,隶书字体,字径一寸六分。石碑位于临海南乡拗岭下的清潭头(今沿江镇清潭头村 )。】
![]()
沿江镇清潭头村
宋湖北转运副使陈公墓志铭
门生朝散郎试给事中兼侍讲兼皇子嘉王府翊善黄裳撰写并书写
门生承议郎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借绯李谦题写碑额
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湖南接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劫掠郡县。其中有个叫李金的,号称凶悍盗贼,率领部众进入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境内。道州一向没有城墙,官吏们吓得脸色大变,有人接连称病想辞官脱身。当时,少数民族聚居的州郡又多事端,陈达善公毅然去拜见太守,说:“事态紧急,应当尽早消灭盗贼,不然恐怕会蔓延开来,无法控制。”太守问:“你能做到吗?”陈达善说:“没问题。”
随后,他清点禁军、地方士兵,共得一千多人,亲自率领军队抵达江华,扼守盗贼必经的要道。双方相持一个多月,盗贼退走,太守催促陈达善回州城。可盗贼转而侵犯宁远,趁宁远郡没有防备突然袭击,还放起火来,局势危急,官吏百姓四散奔逃,盗贼的气焰更加嚣张。
陈达善仓促招募勇士和脱离叛军后归附朝廷、可用的人,和他们一起凭借潇江筑起营寨防守。盗贼探听到陈达善的姓名,都吓得退缩。陈达善料定盗贼没什么能耐,白天竖起旗帜,晚上点燃火把,旗帜和火把连绵分布在山谷间,用来迷惑盗贼。盗贼以为有神人相助,约定第二天一早交战,到时候却发现营寨是空的——盗贼就此被平定,这一地区依靠他得以安定。
地方长官把他的功绩上奏朝廷,天子对此感到惊异,下特旨提升他的官阶,陈达善从此在当时有了威严的名声,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想听闻他的风采。唉!读书人凭借诗书步入仕途,却能无所畏惧,率领几千士兵和盗贼对抗,设下奇计、派出伏兵,用诸多谋略最终取胜,即便是擅长军事谋略的老将,也不过如此,他真是个非凡的男子汉啊!
陈达善是天台郡(即今台州临海)人,祖父是担任待制官职、靖康年间(1126-1127)有名的谏官,名叫陈公辅。
陈达善幼年丧父,由祖父陈公辅亲自抚养。他稍稍长大些,就显得老成持重、有见识气度,祖父特别喜爱他。成年后,他开始做官,起初担任潭州南岳庙监,接着调任处州青田县尉,之后任明州、昌国盐官,任职期间都尽职尽责,但当时还没人了解他的才能。
直到在道州任职,立下平定盗贼的大功,他才崭露头角,被任命为会稽县知县。会稽县一向号称难以治理,陈达善处理县里事务,没有一件办不成;还能利用闲暇时间为县里谋划长远利益,做长久打算。会稽县的祭地和乡村地势低洼,一遇积水就损害庄稼,陈达善寻访得知旧河道的位置,开凿大渠,从上虞连接到江河,让积水有了排放的地方,田地不再受涝,所以祭地的田地大多能让百姓受益。
之后,地方长官又像他在道州时那样,把他的政绩上奏朝廷推荐他,他于是入朝担任左帑监。不久,他因母亲去世辞官回乡守丧,守丧期满后,被起用为金州(今陕西安康市)知州。金州介于楚、蜀两地之间,号称极偏远的边境,很多事务都需要重新规划建立。陈达善到任后,就为金州修建学校、开辟射箭场地、训练百姓士兵、祭祀忠臣义士,凡是州里的重要政务,都制定策略并尽力推行。
他还觉得不够,金州的汉江从唐朝末年就修筑堤坝拦水,时间久了堤坝损坏,洪水突然到来时,常常冲毁城墙、毁坏百姓房屋,上下官员百姓都为此苦恼,却因工程浩大没人敢提议修复。陈达善率先向朝廷请求,调派几千名官兵修筑长堤,绵延几十里,设置水闸控制洪水,水患就此平息。
金州境内多山,田地种的谷物只有粟米质量好。陈达善观察到月河旁边的土地有些高低不平,就修筑堤坝储存水源,灌溉几千亩田地,百姓这才知道种水稻能有收成,把这座堤坝命名为“广济堰”,这也体现了百姓对陈达善用意的理解。
任期结束后,地方长官又像他在会稽时那样,把他的政绩上奏朝廷推荐他,朝廷认可他的能力,任命他为利州东路转运判官。他特别留意官员选拔,致力于革除长期以来的弊端。蜀地的官员选拔事务委托给漕台,按旧例,每当有空缺官职,就发公文让相关人临时任职,那些考核期满来赴任的人,估量自己得不到官职,就会托关系、走门路争夺职位。
当时,中央部门的官员都称赞,陈达善提议:每年年底,给左右选官机构各预留二十个空缺职位,等待有才能的人来任职。”京城的老臣和本路官员都认为,这样的选官方式对求官者很便利。
过了两年,他又被任命为利州东路及潼川路提点刑狱。陈达善说:“刑狱案件关系到百姓性命,不能不谨慎。”何况蜀地在万里之外,百姓如果蒙受冤屈,怎么能上诉呢?因此,凡是郡县审理完成的案件,他从不让下属官吏处理,而是独自坐在房间里,从头到尾审阅案卷,过很久才写下判决意见,常常兼顾人情和法理。所以,经他审理的案件,当事人都信服他的公正。
不久,他被任命为直秘阁、湖北转运副使。恰逢鼎州、澧州遭遇饥荒,百姓流离失所,陈达善效仿富郑公富弼(1004-1083)在青州救灾的方法,逐步推行,百姓得以安定聚居。
陈达善在外地做官已有十年,四次担任使臣,功绩越来越显著,天子有意重用他,召他前往京城。他抵达嘉禾时,偶然生病,在官署去世,享年五十八岁,累积官阶至朝奉大夫。
陈达善为人通达事理,才华有余,无论事情大小,他一看就明白,能根据实际情况谋划安排,从没有拖延刁难。当初在道州任职时,他年纪还轻,就已能想出奇计打败盗贼。要是他像古代人那样,能在燕赵地区领兵作战,最终遇上强大的敌人,凭借奇计谋略获取功名,又有什么难的呢?可他生在太平年代,不过是在州县做官,凭借治理才能在当时闻名,这哪里能完全展现他的才能呢?这也是我(黄裳)深感惋惜的原因。
陈达善性格虽然刚毅果断,喜欢办实事,但本性慈祥,对待亲族、同僚好友非常厚道,尤其喜欢选拔人才,所到之处都能发掘优秀的人。起初我在巴州通江县任县尉,恰巧因公务到台府,陈达善一见我就觉得我与众不同,还从容地对我说“要好好爱惜自己,你骨骼不凡,未来会有大出息”,我谦逊推辞,不敢接受。
后来我离开他,过了很久,因当权者推荐去追求功名,向东行进时恰逢他在某地,我系好船前去拜见,他见到我特别高兴,立刻摆酒招待。席间,他问我:“还记得从前我说的话吗?”我恭敬地回应“确实如您所说”,之后再次告别。没过几十年,我有幸凭借微薄才能成为天子的臣子,每当想起贫贱时,没有比陈达善更了解我的人,心中总会感慨不已。
陈达善不幸去世后,他的儿子陈鏸等人,因我曾得到他们父亲的深切赏识,从天台郡(即台州)赶来,跋涉一千多里拜见我,恳请我撰写墓志铭。我以文章不够古朴为由,多次推辞他们的请求,可转念一想,从道义上终究不能推辞,于是选取陈达善一生行事中可流传后世的事迹,按顺序记录下来,尤其对他平定盗贼、治理地方的事迹感慨不已,特意着重写出,以展现他面对大事、对抗强敌时的才能,以及当时人们对他的认可。那些不了解他的人,看到这些也会有所感触吧。
陈达善,字行之,“达善”是他的名。从他祖父陈公辅往上,先辈都有墓志铭记载。他父亲的名讳是□□,曾任右迪功郎,母亲何氏很早就去世了,他还有一位继母何氏。陈达善的妻子是□□□□□□赵子□的女儿。
他有八个儿子:长子陈钅,任修职郎,新授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所户部、利州大军仓,
次子陈镇将仕郎;
陈鏸、陈钺、陈釴、陈钅、陈镛、陈錤。
他有□个女儿:长女嫁给□翊郎赵善詹,比陈达善先去世;次女嫁给□□□□□□□□□□□□□□□进士赵师济。
他有八个孙辈(孙男孙女共八人)。陈达善的子女们在淳熙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187.12.24)庚申,把他安葬在明化乡楼石山□□□原的祖墓旁边,遵从他的遗愿……
![]()
楼石山(今沿江镇马头山)
□二陈□□□□□□□□□□
□□□□□□□□□□由此可见,陈达善所具备的才能
难道仅仅是这些吗?他职位不够高,才能没能完全施展……
丹丘(即台州)许伯磐镌刻
按照石碑的碑盖和末尾都已残缺,相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豪强想霸占石碑所在的山地,派人砸坏石碑,再次搬石头时,石头反而砸中他的眼睛,流了一升多血才停下。作者黄瑞起初寻访到这块石碑时,因石碑被青苔侵蚀,没能拓印;后来黄岩的杨定夫舍人拿出他收藏的拓本给黄瑞看,黄瑞才把内容记录下来。最近,临海县的卢春圃又送给黄瑞新的拓本,比杨定夫的拓本多了一百四十多字。不过,墓志铭末尾一行以及铭词的四五十字,还是无法记录下来。
根据石碑记载,陈达善名达善,字行之,是待制陈公辅的孙子,幼年丧父,由陈公辅亲自抚养。成年后,他出任潭州南岳庙监,接着调任处州青田县尉、明州昌国盐官,后在道州任职,因平定盗贼的功劳被起用为会稽县知县,入朝任左帑监,因母亲去世守丧后,起用为金州知州,又任本路转运判官,再任本路及潼川路提点刑狱,最终任湖北转运副使,累积官阶至朝奉大夫。他去世时五十八岁,在外地做官十年,四次担任使臣,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
然而,郡县方志没有为他立传,《赤城志》也只把他的名字附在祖父陈公辅的条目下,还称他任直徽猷阁、利州东路转运判官,这不能说不是疏漏啊。黄裳字文叔,是隆庆府普城县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最终官至礼部尚书,谥号“忠文”,《宋史》中有他的传记。
附录:
1.陈公辅(1077-1142):字国佐,自号定庵居士,台州临海人,南宋台州城内的状元塘就是因其而得名。
北宋政和三年(1113),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累迁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
靖康初年(1126),擢右司谏,以论事忤时相,责监台州税。
高宗即位,以左司员外郎召,中道改知南剑州,提举宫祠。
南宋绍兴六年(1136),召为吏部员外郎,除左司谏。
绍兴六七年(1137),迁礼部侍郎,出知处州。
后升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卒年六十六岁。
陈公辅立官有守,忠直敢言,其《李伯纪丞相挽诗》“有心安社稷,无计避功名。忧国唯知重,谋身只觉轻”“忠怀冲日月,谗口肆风波。此老今亡矣,苍生独奈何”,语虽平易,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二卷,今已佚。《全宋诗》卷一四零五录其诗二十四首。
2.黄裳:字文叔,号兼山,是四川隆庆府普城人(今广元市剑阁县) 。以下是其年谱大致内容 :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 ),出生于剑州普成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绍兴二十一年(1151 ),进入私塾读书。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十二岁进入县学,课余对《易经》等书籍涉猎较多。
乾道四年(1168 ),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乾道五年(1169 ),考中进士,为二甲进士前 50 名,被任命为阆州新井县县尉,因父亲病重未赴任,后调巴州通江县尉,又因父亲去世,守丧期未满未赴任。
乾道九年(1173 ),利州路总领李蘩听闻其名,召黄裳到汉中协助催饷,黄裳作《汉中行》讽谏当地和籴弊政,李蘩最终上奏取消和籴。
淳熙九年(1182 ),就任兴元府录事参军,因“治狱”政绩突出受四川制置使留正赏识。
淳熙十年(1183),应留正荐举参加朝廷召对,对论被宋孝宗采纳,次日升为国子博士。
淳熙十四年(1187),因母亲病故,告假回家奔丧。
绍熙元年(1190 ),守丧期满还朝,当时孝宗已退位,向光宗上治国奏章,获光宗重视,被升为太学博士,不久改任秘书郎,后又被擢为嘉王府翊善。
绍熙二年 (1191 ),被擢升为起居舍人,兼任翊善,数月后,又任中书舍人兼翊善,后又被提升任给事中,一月余改任兵部侍郎,未到职,又因殿试被光宗擢为同知贡举,兼任侍讲。
绍熙三年(1192 ),晋升为起居舍人。期间绘制太极图、天文图、地理图等八幅图呈送光宗。
绍熙四年( 1193 ),晋升为给事中兼侍讲,常劝谏光宗处理事务要注意念恩、释怨、辨谗等八件事。
绍熙五年(1194 ),宁宗即位,拜黄裳为礼部尚书兼侍读,此时其背疮复发卧床不起,临死前给宁宗留下“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之言,不久口占遗表而卒,终年 49 岁。
3.李谦:字和卿,李格曾孙,迳口(今埠头乡凤冈村)人。少承家学。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乙未科进士。曾任安福县尉,太常寺丞,提举浙东。时值岁饥,赈济有方。迁左司郎中,再迁左司谏。光宗时,上奏章,义正辞严,慷慨激昂,吏部尚书赵汝愚读之曰:“台谏手也。”与吕祖谦交往甚深,时祖谦因直节被贬,李谦与之饯行并赠诗以别。后因触犯韩胄被免职回乡,在云峰以田园生活自娱,号“白云居士”。有文集40卷。去世后,祀乡贤。
原文简体字版:
宋陈达善墓志铭
【碑额及尾铭词俱断缺,今尚存高九寸四寸,广五尺二十八行,行七十字,隶书径一寸六分。在临海南乡拗岭下清潭头。】
宋湖北转运副使陈公墓志铭
门生朝散郎试给事中兼侍讲兼皇子嘉王府翊善黄裳谨撰并书
门生承议郎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借绯李谦 篆额
乾道间,湖南荐饥盗起,掠郡县有李金者,号剧贼,拥众入道州境,州素无城郭,官吏失色,往二移疾为去计。当是时,猺郡滋事,陈公达善毅然入白太守曰:“事急矣,宜蚤扑灭,不然恐蔓延不可制。”太守曰:“予能之乎?”公曰:“诺。”遂行料禁卒、土兵,得千余人,自将至江华,扼塞贼冲。相持月余,贼引去,太守趣公还,贼转犯宁远,掩郡无备,且纵火,伦严势,吏民奔迸,贼氛益张。公仓卒募勇敢及离军归正之可用者,与俱阻潇江为寨。贼谍知公姓名,皆辟易,公荣贼无能为,昼张帜,夜燃炬,连延山谷间,以疑之。贼以为神,期旦合战,视之,空壁矣,贼遂平一方,赖之以安。部使者状其绩于朝,天子异之,特旨改中都秩,公由是遂有严于时,识与不识皆想闻其风采。嗟夫!儒家子以诗书发身,而能明目张胆提数千卒与贼抗,设奇出伏多□谟之卒以取胜,虽老于将略者不过如㫖眞奇男子㢤。公,天台人,祖待制公为靖康名谏臣讳公辅者也。公幼孤,待制躳自鞠养,稍长卽老成有识度甚奇爱之。既冠□□□出仕,初监潭州南岳庙,次调处之青田尉,明州、昌国盐官皆振职,然人未之知也。至徔事道州,赫然有平贼功,遂崛起知会稽县事,邑素号难治,公谭关为之事,亡一不办,又能以其余力为□□长利为久远计,邑之禘政乡地庳潦辄病稼,公访闻得河故道,凿大渠自上虞属之,江亦有所,归田以不病故禘政之田多良民□□赖之□□部使者复表公治行荐于朝如在道州时遂入监左帑无何丁太夫人忧以归服除起家知金州二介于楚蜀之间号极边事多草剏公至则为之修学校辟射圃教民兵祠忠节凡郡政之大者举方略尽公以为未□□□汉江自唐末筑堤捍水岁久堤坏水潦暴至辄漂城郭坏居民上下病之然以役大莫敢议公始请于朝用官军若千人筑长堤延□数十里牐制奔冲水患遂息郡上下山□□□田谷惟粟美公相䏡月河㫄地少凹凸乃为堰以宿水溉数千亩民始知有获稻之利名其堰曰广济识禘公之意也秩满部使者复以其治行荐于朝如在会稽时朝廷□□□之遂就除本路转运判官特㽞意铨选务革夙弊,蜀□委于漕台旧例,每□□官有名次,卽檄令就权,王考竣至者,度不可得,则承乡□走为道,地攘取之。时省部尺纸归在位□□社□曰:“公建请,每于岁尽,畀左右选各储阙二十,以待冨士之至。”中都耆余,夹祧本路,注拟仕者便之。阅两□,再除本路□潼川路提点刑狱。公曰:“狱,民命也,不可不谨。”况蜀在万里外,脱有冤,胡能上诉?故凡郡县告狱之成,未尝以付吏,扌屏坐一室,阅卷牍,尽首尾,良久乃书判,常使人情法意相参。故公所□狱人,咸服其不□。寻除直秘阁、湖北转运副使。会鼎澧岁饥,民流,公取富郑公青州之法,次第施行之,民以安集于是。公仕于外十丰矣,四持使节。谷绩弥著,天子有意用之,召赴行在□。至嘉禾,偶得疾,卒于郡廨。享年五十有八。积官至朝奉大夫。
公为人明达,才□有余,事无细大一见辄了,随宜区画,未尝留难。方从事道州时,年尙少,已能出奇计破贼,使公如古人得□一阵于燕赵之间,卒与大敌遇,出奇画策以取功名,岂其所难哉?而公生于平世,不过仕州县,以吏能称于时,是乌足以尽公之所有?此裳之所以深叹者也。公性虽刚决,喜于立事,然实慈祥,待亲党僚友极其恩意,尤喜甄拔人物,所至多得佳士。始裳尉巴之通江,适以事至台府,公一见卽相知异甚,且从容谓裳善自爱,子有奇骨,再贵美裳,逊谢不敢当。别公去,久之用当路荐趋名,而东会公在□系舟入谒,公迎见喜甚,卽饮以酒,席间关谓裳颇忆畴昔之言乎?裳孙谢诚如公言,复别去,迨未数十季,幸以不才得为天子之臣,每思贫贱时相知无如公者,而未始不慨然也。公不幸既死,而其子鏸等以裳尝受深知于其先人,自天台走千余里谒裳,以铭裳。以文不古辞,至再三谢其请,益□度义终不可以已,则取公平生行事可以垂世传后者,次第书□而于□□之事尤叹息焉,故特表而出之以见公□□□以□大事应大敌而当时□之□□也。世人□识□□者,又有感于斯矣。公字行之,达善名也,自待制而上皆有铭,识父讳□□右迪功郎妣何氏皆早世,继母何氏。公娶□□□□□□赵子□之女。
有子八人:金修职郎新□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所户部利州大军仓,镇,将仕郎次鏸,钺、釴、金、镛、錤。
女□人,长适□翊郎赵善詹,先公卒,次适□□□□□□□□□□□□□□□进士赵师济。
孙男女八人。诸孤以淳熙十四季十一月二十三日庚申葬公于明化乡楼石山□□□原祖茔之侧。从公
未约断损
二十许字
□二陈□□□□□□□□□□
□□□□□□□□□□则公之所挟者
岂特此㢤?位之不充,才弗克施述之
次行
断损
丹丘许伯磐刻
案碑盖及尾俱断缺,相传道光时有豪家欲占其山击损之,再举石反中其目流血升余而止。余初访得此碑,以苔蚀未及拓,黄岩杨定夫舍人出藏本见示,因著于录,近同邑卢春圃复贻余新拓本,视杨本增多一百四十余字。其志文末行及铭词四五十字无从更录矣。碑称公名达善,字行之。待制公辅孙,少孤,待制躬自鞠养,既冠出监潭州南岳庙,次调处之青田尉、明州昌国盐官,为道州从事,以平贼功起知会稽县事,入监左帑,丁忧归服除,起知金州,除本路转运判官,再除本路□潼川路提点刑狱终湖北转运副使,积官至朝奉大夫。卒年五十八,计仕外十年,四持使节,所至皆有声。乃郡邑志不为立传,赤城志仅附其名于祖公辅下,称以直徽猷阁、利州路转运判官,不可谓不漏略也。黄裳字文叔,隆庆府普城人,乾道五年进士,第官终礼部尚书,谥忠文,宋史有传。
原文繁体字版:
宋陳達善墓誌銘
【碑額及尾銘詞俱斷缺,今尙存高九
寸四寸,廣五尺二十八行,行七十字,隸書徑一寸六分。在臨海南鄉拗嶺下清潭頭。】
宋湖北轉運副使陳公墓誌銘
門生朝散郎試給事中兼侍講兼皇子
嘉王府翊善黃裳謹撰并書
門生承議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塩公事
借緋李謙 篆額
乾道間,湖南荐飢盜起,掠郡縣有李金者,號劇賊,擁眾入道州境,州素無城郭,官吏失色,往二移疾爲去計。當是時,猺郡滋事,陳公達善毅然入白太守曰:“事急矣,冝蚤撲滅,不然恐蔓延不可制。”太守曰:“予能之乎?”公曰:“諾。”遂行料禁卒、土兵,得千餘人,自將至江華,扼塞賊衝。相持月餘,賊引去,太守趣公還,賊轉犯寕遠,掩郡無備,且縱火,倫嚴勢,吏民奔迸,賊氛益張。公倉卒募勇敢及離軍歸正之可用者,與俱阻瀟江爲寨。賊諜知公姓名,皆闢易,公榮賊無能爲,晝張幟,夜燃炬,連延山谷間,以疑之。賊以爲神,期旦合戰,視之,空壁矣,賊遂平一方,賴之以安。部使者狀其績於朝,天子異之,特旨改中都秩,公由是遂有嚴於時,識與不識皆想聞其風采。嗟夫!儒家子以詩書發身,而能明目張膽提數千卒與賊抗,設奇出伏多□謨之卒以取勝,雖老於將畧者不過如㫖眞奇男子㢤。公,天台人,祖待制公爲靖康名諫臣諱公輔者也。公幼孤,待制躳自鞠養,稍長卽老成有識度甚奇愛之。旣冠□□□出仕,初監潭州南嶽廟,次調䖏之青田尉,明州、昌國塩官皆振職,然人未之知也。至徔事道州,赫然有平賊功,遂崛起知會稽縣事,邑素號難治,公譚關爲之事,亡一不辦,又能以其餘力爲□□長利爲久遠計,邑之禘政鄕地庳潦輒病稼,公訪聞得河故道,鑿大渠自上虞屬之,江亦有所,歸田以不病故禘政之田多良民□□賴之□□部使者復表公治行薦於朝如在道州時遂入監左帑無何丁太夫人憂
以歸服除起家知金州二介於楚蜀之間號極邊事多
草剏公至則爲之脩學校闢射圃教民兵祠忠節凡郡
政之大者舉方畧盡公以爲未□□□漢江自唐末築
堤捍水歲久堤壞水潦暴至輒漂城郭壞居民上下病
之然以役大莫敢議公始請於朝用官軍若千人築
長堤延□數十裏牐制奔衝水患遂息郡上下山□□
□田穀惟粟美公相䏡月河㫄地少凹凸乃爲堰以宿
水漑數千畝民始知有穫稻之利名其堰曰廣濟識禘
公之意也秩滿部使者復以其治行薦於朝如在會
稽時朝廷□□□之遂就除本路轉運判官特㽞意銓選務革夙弊,蜀□委於漕臺舊例,每□□官有名次,卽檄令就權,王考竣至者,度不可得,則承鄉□走爲道,地攘取之。時省部尺紙歸在位□□社□曰:“公建請,每於歲盡,畀左右選各儲闕二十,以待冨士之至。”中都耆餘,夾祧本路,注擬仕者便之。閱兩□,再除本路□潼川路提點刑獄。公曰:“獄,民命也,不可不謹。”況蜀在萬里外,脫有寃,胡能上訴?故凡郡縣告獄之成,未嘗以付吏,扌屏坐一室,閱卷牘,盡首尾,良久乃書判,常使人情法意相參。故公所□獄人,咸服其不□。尋除直祕閣、湖北轉運副使。會鼎澧歲飢,民流,公取富鄭公青州之法,次第施行之,民以安集於是。公仕於外十豐矣,四持使節。穀績彌著,天子有意用之,召赴行在□。至嘉禾,偶得疾,卒於郡廨。享年五十有八。積官至朝奉大夫。
公爲人明達,才□有餘,事無細大一見輒了,隨宜區畫,未嘗留難。方從事道州時,年尙少,已能出奇計破賊,使公如古人得□一陣於燕趙之間,卒與大敵遇,出竒畫策以取功名,豈其所難哉?而公生於平世,不過仕州縣,以吏能稱於時,是烏足以盡公之所有?此裳之所以深歎者也。公性雖剛決,喜於立事,然實慈祥,待親黨僚友極其恩意,尤喜甄拔人物,所至多得佳士。始裳尉巴之通江,適以事至臺府,公一見卽相知異甚,且從容謂裳善自愛,子有奇骨,再貴美裳,遜謝不敢當。別公去,久之用當路薦趨名,而東會公在□繫舟入謁,公迎見喜甚,卽飲以酒,席間關謂裳頗憶疇昔之言乎?裳孫謝誠如公言,復別去,迨未數十季,幸以不才得爲天子之臣,每思貧賤時相知無如公者,而未始不慨然也。公不幸旣死,而其子鏸等以裳嘗受深知於其先人,自天台走千餘里謁裳,以銘裳。以文不古辭,至再三謝其請,益□度義終不可以已,則取公平生行事可以垂世傳後者,次第書□而於□□之事尤歎息焉,故特表而出之以見公□□□以□大事應大敵而當時□之□□也。世人□識□□者,又有感於斯矣。公字行之,達善名也,自待制而上皆有銘,識父諱□□右迪功郞妣何氏皆早世,繼母何氏。公娶□□□□□□趙子□之女。
有子八人:金修職郎新□緫領四川財賦軍馬錢糧所戶部利州大軍倉鎮將仕郎次鏸,鉞、釴、金、鏞、錤。
女□人,長適□翊郎趙善詹,先公卒,次適□□□□□□□□□□□□□□□進士趙師濟。
孫男女八人。諸孤以淳熙十四季十一月二十三日庚申葬公於明化鄉樓石山□□□原祖塋之側。從公
未約斷損
二十許字
□二陳□□□□□□□□□□
□□□□□□□□□□則公之所挾者
豈特此㢤?位之不充,才弗克施述之
次行
斷損
丹丘許伯磐刻
案碑蓋及尾俱斷缺,相傳道光時有豪家欲占其山擊損之,再舉石反中其目流血升餘而止。餘初訪得此碑,以苔蝕未及搨,黃巖楊定夫舍人出藏本見示,因著於錄,近同邑盧春圃復貽餘新拓本,視楊本增多一百四十餘字。其誌文末行及銘詞四五十字無從更錄矣。碑稱公名達善,字行之。待制公輔孫,少孤,待制躬自鞠養,旣冠出監潭州南嶽廟,次調處之青田尉、明州昌國鹽官,爲道州從事,以平賊功起知會稽縣事,入監左帑,丁憂歸服除,起知金州,除本路轉運判官,再除本路□潼川路提點刑獄終湖北轉運副使,積官至朝奉大夫。
卒年五十八,計仕外十年,四持使節,所至皆有聲。
乃郡邑志不爲立傳,赤城志僅附其名於祖公輔下,稱以直徽猷閣、利州路轉運判官,不可謂不漏略也。黃裳字文叔,隆慶府普城人,乾道五年進士,第官終禮部尙書,諡忠文,宋史有傳。
原文附录: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