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戴寄桐
某日,笔者在查询资料时,于民国文学期刊《小说世界》第三卷第五期卷首插图中,发现一张题为“合肥文昌阁风景”的珍贵照片,作者署名“戴寄桐君赠”。据悉,该杂志于1923年1月在上海创刊。创办初期由商务印书馆负责编辑出版与发行工作,社址位于上海北河南路北首宝山路。自1927年开始,杂志改由小说世界社负责,并设附刊《民众文学》随刊附送,社址亦变更为上海闸北宝山路538号。具体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至于“合肥文昌阁风景”见刊一期,发行于民国十二年(1923)8月3日,迄今已有102年的历史。照片来源“戴寄桐”资料不详,但查其又为该杂志第三卷第三期、第七期及第八卷第八期先后投赠“合肥逍遥津风景”“巢湖牛拖滩”“张文襄墨迹”等照片,有待考证……有人便要问了,合肥文昌阁在哪里?
——编者按
明代的文昌阁
合肥文昌阁位于庐州府城外东南。据清《(康熙)合肥县志》载:“里化桥,文昌阁西”;“文昌阁,在砥柱楼东南,邑水口镇也”。里化桥,即今雨花桥,二里河自西向东穿过此桥后,注入肥水(今南淝河),而肥水纳二里河后折向东流。据此可知,文昌阁位于里化桥以东之肥水南岸,砥柱楼则在文昌阁西北之肥水北岸。
![]()
“文昌阁”
▲来源:清《(康熙)合肥县志》
三者空间关系亦可从其他线索中得到证实。诸如《(嘉庆)合肥县志》便有描述:“砥柱楼,在时雍门外三里,与文昌阁夹水为镇”。两楼阁间为王公闸,系明万历间知县胡震亨始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府王宬修复,故名。闸门两侧为坝埂,闸上方为活动浮桥,由浮桥可往来于河两岸。石闸以东为巫家湾。
![]()
合肥《东乡图》之“里化桥”“王公闸”
▲来源:清《(嘉庆)合肥县志》
明清史料没有记载合肥文昌阁的始建年代。但从各地文昌阁的兴建情况并结合方志来看,很可能始建于明万历间,即万历三年(1575)《庐州府志》出版后。崇祯八年(1635),文昌阁毁于张献忠起义军之兵火。据《流贼陷庐州府纪》记载:这年正月廿二日侵晨,“贼到城下,全城大惊”,“城外焚杀惨不可言”……
![]()
余瑞紫《流贼陷庐州府纪》节选
▲来源:清
野史无文》
至于其建筑规模、祀奉等情形,未见相关记载。有条信息值得探究——“邑水口镇也”。传统风水学的“水口”,是指水流的入口和出口。古人认为水流影响气场阴阳,水主财运,故将其视为保护神和生命线。水口布局须符合“天门开、地户闭”的原则:水来处谓之“天门”,宜宽大;水去处谓之“地户”,宜收闭,有遮挡。
![]()
水口之天门、地户示意图
▲来源:《建筑风水十三讲》
![]()
歙县许村水口建筑群(2025年摄)
▲来源:歙县许村发布
肥水自西北源头而来,至府城水西门外分二支,一支由西水关入城(即金斗河),一支外绕护城(即北濠),于东水关外合二为一,继续向东南之巢湖奔去。里化桥、王公闸一带,于府城而言,正是水流的出口。府城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且下游地形趋于平坦,无岗峦遮挡,遂建楼阁于河两岸,以为“镇”也。
![]()
南淝河(1959年摄)
▲摄影:董青
夹水为镇的两楼阁,从其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奥妙。首先是“砥柱”,原指山名,位于河南三门峡东,屹立于黄河急流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由此便有了“中流砥柱”之说,常喻能坚守原则、支撑危局的人或力量。
![]()
砥柱山(2025年摄)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再者即“文昌”。在后天八卦中,巽卦位列东南,五行属木,象征风、立夏、长女等。在洛书中,东南巽卦方代表四绿文曲星,象征文昌位,主文运功名。在传统风水学中,“文昌”与“水口”结合,亦有“文昌水口”之说,即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风水调整,助力地方文教事业发展。文昌阁之所以设于此,其中缘由便不难理解了。
![]()
文王八卦图
▲来源:《周易·卦图
清代以来的文昌阁
初代的文昌阁,自明 崇祯八年被毁后,始终未得到恢复。清前中期诸府县志中,仍记述的是明末及以前的文昌阁,没有最新动态,即说明了这一情况。直至道光年间,刑部郎中、合肥人李文安倡导重建文昌阁,庐州府 知府 栗烜(一作 煊 )督办,不久即以“平阁三楹”的规模,于府城 小东门外王公闸附近河滩上重新落成。
![]()
李文安夫妇画像
李氏祖容画像
李瀚章《重建庐州府文昌阁碑记》曾记述道:“去(王公)闸百步,旧有小阁,当水之冲道。道光己亥(1839),乡先辈戴君鸿勋等扩而大之,为楼三层。”这段与《续修庐州府志》记载比较而言,除时间大致相符外,建设者、建筑规模等均有较大出入。又言“旧有小阁”,但未提明末楼毁,只谈“扩而大之”,不知何故。
![]()
清代文昌阁位置示意图
▲制图:又心
咸丰八年(1858)8月下旬,太平军二克庐州时,文昌阁再度毁于战火。随后,其旧基在河流的冲刷下,逐渐没于水中。光绪三年( 1877 ),李文安长子、 湖广总督李瀚章与同乡 刘秉璋、潘鼎新、蒯德模、 蒯 德标等人谋划 ,移至 东门外坝上大王庙基 重建文昌阁,并委任其四弟、 候选道李蕴章及 参将浦英旺 负责此事。
![]()
“文昌阁”
▲来源: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大王庙即金龙四大王庙,祀金龙四大王,系南宋谢太后之侄谢绪,为水运、漕运之神。该工程收到各方捐款高达万金,自光绪三年(1877)开始,至五年(1879)6月竣工。全新的文昌阁居高临下,地基以石砌成,高阁上下三层,阁外添设围墙,另建有官厅3间、看守人住屋3间。阁内祀奉文昌、魁星,置祭器,立有《重建庐州府文昌阁碑记》。新阁规模远超从前,成为当年合肥一大标志性建筑。
![]()
李瀚章《重建庐州府文昌阁碑记》
▲来源: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李瀚章在《碑记》中,除记述重建文昌阁的前因后果外,还借此机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庐州文教事业的殷切希望:“余虽久持楚节,未获登临,然故乡风景犹在目前。想见高阁摩云,飞檐拂水,推窗四望,则桑麻鸡犬、城郭人民历历如旧。举五属之灵秀,蔚焉荟焉,庶几乎杰人辈出,緜緜延延于勿替焉。”
![]()
李瀚章肖像小照(1890年代摄)
▲来源:影易拍卖
光绪中叶,文昌阁年久失修、风雨剥蚀,李蕴章四子李经钰捐资予以修缮。清末民初,因其地处“水之冲道”,人们搭乘民船、轮船往来合肥时,必在阁下经过,既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亦是进出合肥城的重要标志。从陆路而言,自文昌阁北上,过里化桥后,由河街头、格物街经小东门入城,又由孝肃桥可抵东门坝上街。
![]()
民国地图中的“大王庙”“文昌阁”
(1919年&1939年制)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
合肥文昌阁风景(1923年刊)
▲来源:戴寄桐
文昌阁之消失
民国十七年(1928)3月1日夜,文昌阁因遭雷击起火,所有建筑付之一炬。3月11日,《时报》以《合肥:文昌阁雷火焚毁》为题作了报道,据文章称:“小东门外文昌阁,为合肥唯一名胜。讵于一日夜间雷电交加之时,阁之上层,触电起火,全阁竟付一炬,殊可惜也。”而此时——距离光绪五年重建,尚未满50年。
![]()
《文昌阁雷火焚毁》(1928年刊)
▲来源:《时报》
13日,《时报》又发一篇《雷毁文昌阁详情》:“据目击当时情形者云:当雷电初作时,即见电光闪铄,盘绕于该阁巅锡顶之上,忽尔巨雷一声,锡顶即着,俨如探海灯之照射,光烛霄汉,火外黑烟缭绕,似有龙物张牙舞爪于空中,俄而又一霹雳,火光更巨,锡顶下陷,上中两层俱烈焰四射,且见有火球翻腾不已。”
![]()
《雷毁文昌阁详情》(1928年刊)
▲来源:《时报》
接着,“最后又一霹雳,下层全燃,直至天明,尽付一炬,阁前两巨椿亦焦,只余下层四壁而已……”报道还提到了社会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现合肥各界,以该阁为合邑名胜,拟捐资重建。”但从此再无下文。三年后的二十年(1931),城内颓败已久的镇淮楼则在“乡人共议”中彻底拆除。城外文昌阁重建之事无人问津。
![]()
清代的合肥镇淮楼
▲作者:夏云
二十一年(1932)出版发行的《合肥名胜杂咏》,也只停笔在“民国十七年复毁于雷火”的语句上。该书还附有一诗:“当年构造有深思,阖邑弦歌实系之。今日斯文真扫地,不须崇阁峙川湄。”在这位作者的笔下,今非昔比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沉痛反思,跃然纸上——如此今日,再造多少崇楼也只是个“空壳子”!
![]()
“文昌阁”
▲来源:《(民国)合肥名胜杂咏》
时间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为提高南淝河的行洪能力,改善水上运输通道,省交通厅决定对南淝河进行疏浚,首先便从大王庙、巫家湾段(即今裕丰花鸟虫鱼市场一带)开始,对旧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将新开河道衔接至其上下游旧河改向处。文昌阁旧址随之消失,如今遗迹难寻,遗址在航运巷口至滨河苑之间。
![]()
南淝河部分河道走向(1958年制)
▲来源:《安徽分县图》
![]()
裕丰花鸟虫鱼市场(2023年摄)
合肥市花卉苗木协会
札记
老照片的浮出水面,让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景观再度显现,如若借助现代AI技术的力量,还能使冰冷的静态影像“动”起来,摇一摇镜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没有人敢说亲眼见过它。但今人对于这处“熟悉的地点、陌生的建筑”,所引发的诸多评论却是十分微妙的。有人说,它有点儿像贵阳的甲秀楼;还有人说,应该在其原址上恢复高阁,等等——亦可见得人们对城市文化是关心的,甚至是关注的。近代合肥文运昌隆、人才辈出,人们或许想到了四牌楼(奎楼)的神秘风水,却不知南淝河畔文昌阁也出了一份力,更不了解其“身世”的坎坷曲折……

AI修复的合肥文昌阁风景
▲来源:豆包AI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仅供参考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看官指教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雨花桥附近(2025年摄)
▲摄影:又心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素材来源 | 《周易》《水经注》《庐州府志》《合肥县志》《涌幢小品》《流贼陷庐州府纪》《野史无文》《李氏祖容画像》《小说世界》《民众文学》《时报》《合肥名胜杂咏》《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建筑风水十三讲》《安徽分县图》《合肥市现状图》《合肥市区图》《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市水利志》《合肥市志》《合肥通史》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近代报纸数据库、“中研院”人社中心、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安徽画报、合肥市图书馆、合肥市花卉苗木协会、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歙县许村发布、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影易拍卖、豆包AI、 往期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