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眼镜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渗透。2025年上半年,IDC数据显示其出货量同比增长64.2%,其中Meta与雷朋合作的联名款持续热销,苹果宣布的轻量化AR眼镜Apple Lens引发行业关注。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在于,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小众圈层的“尝鲜”属性,而是通过功能迭代和场景适配,逐步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
![]()
Meta的AI眼镜已内置实时翻译与环境感知功能,用户在跨国旅行中可通过语音指令快速获取对话翻译,或在陌生环境中接收导航提示。这种设计逻辑的转变,意味着产品不再依赖用户主动探索技术边界,而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类似地,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实验室的技术正被整合至国产AI眼镜中,通过本地化场景优化,如结合地图服务实现的“实景导航”与“店铺信息速查”,进一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供应链的调整同步推动着市场下沉。高通AR1芯片的量产提货量突破1200万颗,联发科针对中端市场的芯片方案逐步成熟,硬件成本的下降为定价策略提供了空间。某品牌推出的2000元级AI眼镜虽遭遇40%退货率,但其暴露的问题——如续航不足、功能冗余——正在被后续产品修正。企业开始更谨慎地平衡技术堆砌与实用价值,例如通过优化算法延长电池寿命,或聚焦核心功能(如拍摄、翻译)提升稳定性。
![]()
消费者对AI眼镜的态度也呈现分化。大学生调研报告显示,73%的受访者日常佩戴眼镜,其中67%仅持有一副普通镜片,但对AI眼镜的接受度与价格敏感度密切相关:1000元以下的定价区间成为多数人的心理预期。与此同时,60%的受访者认为AI眼镜未来可能替代普通眼镜,这一预期在近视人群中更为强烈。
从工业巡检到医疗辅助,从线上购物到线下导航,AI眼镜的场景边界正在扩展。但真正推动其走向大众的,或许并非技术本身的突破,而是产品形态与用户习惯的契合度。当一款设备能以足够轻便的形态完成“信息中介”角色——既不干扰生活节奏,又能即时响应需求——它的普及便不再是科幻叙事,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消费电子革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