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吴卓林看到一条濒死的鱼。
它张着嘴大口呼吸着,身上的表皮几乎全部溃烂。鱼缸里充斥着浑浊的絮状物,这是鱼死前分泌的黏液。
这是国内二线城市的一家水族馆,吴卓林想找工作人员把这条鱼捞出来。可放眼四周,馆内空空荡荡。
他拍下眼前这条濒死的鱼,发布在网上。
2023年底,原是陈列空间设计师的吴卓林开始系统性地探访全国各地水族馆。他从小就喜欢水生动物,后来岳父送了他一个大鱼缸,让他养鱼。养久了,兴趣愈发浓厚。他先是做起观赏鱼的科普视频,后来无论去哪里旅游,当地的水族馆都是必去之处。
他拍下的情况还有很多——鱼的体积和生存空间不匹配、游客投喂频繁导致鱼被撑死、注入色素给鱼“文身”等。每探一次馆,他就做一个视频,“好的坏的都会说,凭良心”。
于是,全网近100万的粉丝跟着他,开始关心起水族馆里的鱼。
养活一条鱼,为什么这么难?
挑刺
跑过全国几十家水族馆后,吴卓林发现,大部分水族馆里的鱼,活得都不太好。
首先是水的问题。养鱼,把控好水温和水质是关键。鱼的种类和习性不同,生存环境也存在差异。以海水鱼为例,饲养海水鱼需要使用海盐,水的盐度和pH值是海水鱼生存的关键。
有一次,吴卓林发现海水鱼竟然被咸死了。“正常海水的(水和盐)比重是1.025,但他们却高出了三倍”,原因是馆方给海水缸补水只补海水,不补淡水,导致盐分越来越高。吴卓林询问馆方平时是否会测水的盐度和pH值等指标?他得到的回答是“只测水温”。
其次是空间的问题。一次,他发现某馆内大鲵(俗称娃娃鱼)的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大鲵是目前全球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身长至少在60厘米左右。馆方却将之饲养在一处与它身长差不多的场所,导致大鲵无法翻身。大鲵皮肤薄而敏感,饲养时应铺鹅卵石或细砂,馆方铺的却是粗糙的水泥材料。
![]()
大鲵生活空间狭小。受访者供图
比起鱼,更多人关心的还是水生哺乳动物,它们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海兽表演屡禁不止的现状,根本原因是背后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吴卓林对海兽表演持半支持态度,他认为,超大型海洋馆若没有海兽表演,可能无法撑起庞大的运营。
“用动物行为展示替代马戏表演。馆方可以展示动物野外狩猎和生存技巧,比如让白鲸展示换气和破冰之类的动作”,可他看到的却是,馆方让海豚拉船,导致身上有多处勒痕,又或是让体重庞大的虎鲸趴在岸上。
![]()
![]()
一些常见却伤害动物的表演。受访者供图
还有些问题虽不威胁鱼的生存,却也是目前国内水族馆的通病。
最常见的是铭牌错误。某馆饲养了一条皇冠三间,铭牌上写的却是帝王三间,而配图又是一条巴西亚三间。这三种鱼的外形和颜色差别并不小。
今年夏天,吴卓林探访了沿海某市一水族馆。该馆展示了几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玳瑁。这在国内水族馆中较为少见。铭牌上写着,“玳瑁的主要食物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主,性格凶猛”,吴卓林认为这不准确,玳瑁的主要食物是海绵,占到总食物的90%以上,且性格温顺。
在该馆的淡水鱼展区,一块介绍红尾护头鲿的铭牌上写着,“成年后会发出类似猫叫的声音”,可事实上,这种鱼并不能发出猫叫声。
![]()
![]()
水族馆内错误的铭牌。朱雅文 摄
物种命名本应有科学规范。一种鱼类通常有拉丁学名、中文正式名、商品名和俗称等多种称呼。“拉丁学名是世界通用的最严谨的叫法。同一种鱼在不同地方的俗称不一样,且有多种鱼俗称相同的情况,因此在国内标注中文正式名也是必要的。”
吴卓林表示,很多水族馆连基本的准确标注都做不到。
有人认为他太较真了,“拉丁学名老百姓看不懂”“水族馆不需要科普”。也曾有馆方表示,作为景区,他们想做更贴近大众的科普,“太专业反而会显得与游客有距离”。
但在吴卓林看来,科普教育是水族馆的核心功能之一,而科普必须建立在科学与严谨的基础上,不能为了通俗易懂而牺牲科学性。
在水族馆,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亲子互动。孩子问父母:这是什么鱼?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逐字朗读铭牌上的内容。
“孩子是在乎内容正确性的。”一次,吴卓林指出某馆铭牌错误后,该馆再次邀请他去拍摄。一个大约8岁的男孩对着镜头表示,“(铭牌上)之前写淡水鲨鱼是错误的,很多特征都不符合鲨鱼,现在终于改过来了。”
![]()
吴卓林拍摄的AI生成图。受访者供图
这两年,主动邀请吴卓林探馆的水族馆变多了。馆方的目的,他心里清楚,并统一表示,“好的坏的我都讲,实事求是,如果不让讲坏的,就不去了。”
大部分馆方不再回复,也有少数表示:“没关系,如果指出问题,我们就改进。”
这是吴卓林希望看到的态度。在他看来,公众的关注是目前国内水族馆前进的重要动力。
做动物保育,还是娱乐大众?
成为探馆博主后,吴卓林结识了从事水族行业多年的王鼎。在王鼎的印象中,确实有馆方希望通过视频曝光问题,推动改变。
两人曾共同探访某家水族馆,该馆经理不仅没有阻止,还主动表示“这条鱼快死了,拍下来”。经理是水产养殖专业出身,但水族馆的老板并非业内人士,一味推行付费投喂互动项目,却不控制游客的投喂量,导致很多鱼被撑死。
“他想把水族馆做好,奈何老板给的限制太多。”王鼎十分理解这位经理的想法。他曾为多家水族馆设计过方案,发现国内水族馆的投资方大多不是专业出身,且不太接受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
有一次,王鼎受邀给某水族馆做设计,他指出场馆中心的水体空间不适合饲养海豚,但投资方坚持认为在场馆中心养海豚“比较吸睛”,王鼎也很无奈。
亚洲水族馆技术研究院创始人师哲表示,中国水族馆以民营为主,有官方背景的较少,这与欧美或日本有所不同。在欧美,除了私人投资的水族馆,还存在大量由政府或基金会创办的水族馆。在日本,开设海洋、水产、水族等专业的大学或政府创办的水族馆也占有很大比例。
投资方背景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水族馆的运营理念。师哲介绍,国内水族馆的投资方大致可分为外资类、独立水族馆类、地产行业类、动物表演(类马戏团)转型类和小型投机类等几种。“多快好省是后三者做事的基本逻辑。”
他举例说,水族馆内本应规划鱼的检疫区,但由于鱼的检疫周期长达40天以上,且检疫区需占用很大面积,目前国内大部分水族馆并不会划出标准的检疫区。
一般来说,建一家大型水族馆从投标、到概念设计、再到落地,最快也要五年。有些鱼是野外品种,到了人工环境需要一段适应期,俗称“开口”。水体养水同样耗时,小的水体需要两周,大的水体需要一个月到三个月,巨型水体和特殊生物水体则需要半年甚至更久。
“后三类水族馆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展示场地前一天还是工地,尘土飞扬,夜里做保洁,展示水槽前半夜化盐兑水,鱼后半夜入缸,天亮后开业迎接游客。也因此,第一批鱼被称为‘闯缸鱼’。”
师哲表示,这类水族馆为了降低成本,会选择价格便宜的鱼类品种作“闯缸鱼”,“死了不心疼”。这就是为什么游客们往往去刚开业的水族馆,会发现里面的鱼品种并不太多,甚至水还是浑浊的。
![]()
被撑死的坦湖蝴蝶鱼。受访者供图
鱼死了,有人管吗?
王鼎指出,水族馆内常见的鱼多为人工繁育品种,或其野生种群数量较为可观,未达到濒危标准。且我国对鱼类的管理仅限于保护动物,即便有些种类鱼的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但只要不在保护动物名录内,就不受特别保护。
师哲也提到,在我国,包括鱼类在内的水生动物归农业农村部管理。若水族馆展示的是国家保护动物,引进时需要在场地满足饲养条件后申请办理手续并备案。若展示的不是国家保护动物,本质上它们和菜市场的鱼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展出,它们的身份变成了“类宠物”而被人参观和喜爱,和游客在情感上产生关联,它们的死亡才会引发游客的不适。
针对水族馆内水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原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资源环保处处长郭睿曾于2017年公开表示,由于水族馆行业近几年快速扩张,特别是一些从未涉足该行业的企业涌入,技术、管理等均难以跟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水族馆内水生动物致残、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然爱同声自然保护社群发起人邵然曾是一名驯鲸师。她回忆,自己曾为一头海狮与领导发生争执。那头海狮年纪大了,表演时多次重重地摔在舞台上。她写了封长信给领导提建议。一周后,她在领导办公室门口发现了那封信,上面布满了脚印。
那时,邵然才恍然大悟,这份工作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做动物保育,而是娱乐大众。“即便动物再痛苦,即便驯兽师冒着被咬的风险,演出都不能停,场馆营收不能被影响。”
一位在职驯兽师表示,馆方用药物维持海兽虚弱的生命,只为了能多上台表演几次。另一位已离职的驯兽师曾向邵然表示,他所在的水族馆内冰箱里都是动物的尸体,“实在接受不了”。
![]()
邵然曾是一名驯兽师。受访者供图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水族馆管理者对上述问题十分清楚,但依然秉持着“能捞一笔是一笔”的想法。这并非个人决策,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受益者并不想改变”。几年前,多家水族馆内部开会时就意识到“公众舆论压力大”,但最终选择集体沉默。若舆论压力过大,个别场馆会主动联系发帖者,采取提出条件换删帖、言语威胁、找人居中调解等方式解决。
“说到底,大多数水族馆是私人企业。市场产生的问题,交给市场来解决。”师哲表示。
发展太快,后劲不足
师哲称,目前国内水族馆数量约为300家,其中60%都是2010年之后建造的。
他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参与过众多大型水族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是国内较早从事水族馆行业的资深业内人士。据他观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年左右,我国增加了50多家水族馆,“这样的增速不算太快,人才等各方面还能满足”。
但从2010年至今,全国增加了100多家水族馆,“相当于一年增加十几家”。
“目前我国水族馆存在的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行业发展太快导致的。”师哲总结。
现代形态的水族馆作为“舶来品”,发源于西方。世界上第一个公共水族馆诞生于1853年,它位于伦敦摄政王公园内,是一座私人鱼屋改造并开放给公众,为人们提供近距离观察水生生物的窗口。
师哲介绍,在我国,水族馆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前,国内水族馆较少,较有代表的是由蔡元培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水族馆——青岛水族馆,当时更多是用于科研和展示。由于硬件有限,馆内无加热设施,因此只在夏天开放,展示生物种类多为青岛近海捕获。
![]()
刚建成的青岛水族馆。图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水族馆学习苏联和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运营模式,多内置在动物园中,被称为“金鱼园”“热带鱼馆”等。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旅游业兴起,国内水族馆多靠国外技术支持,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海底隧道。那时兴建的水族馆都喜欢取名“海底世界”。
第四阶段是本世纪初至今,水族馆从“海底世界”升级为“海洋公园”和“极地世界”,融合游乐设施、餐饮、动物表演等多种业态,本质上是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
由此可见,水族馆从最初的展示、科研、教育的功能,一步步与文旅产业嫁接,商业逻辑逐步主导了国内水族馆的运营。
师哲指出,在行业发展早期,市场经济刚起步,水族馆这一新生事物的确是一个优质投资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资方投入200万元建了一个水族馆,一个十一假期就全回本了”。
技术方面,特别是外资背景的水族馆,因为有国外先进技术的加持,在展示效果、游览路线、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都表现不错,并且从业人员工资较高,“上世纪90年代就有馆长每月工资超过了一万(元)”,因此能吸引大量专业人才。
“可能大家不信,30年前国内水族馆整体水平都很高”,师哲感慨。
但随着行业的快速甚至是盲目扩张,水族馆的质量每况愈下。
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水族馆的快速发展让“挖人”成为常见操作,“最早是馆长和总经理被挖,再之后是养殖部主管,最后实在无人可挖,就挖养殖员,到了新馆直接担任馆长。”师哲指出,国内最早一批养殖员多由转业军人、普通社会劳动者、养鱼爱好者组成,他们掌握的主要是基础操作知识,难以胜任规模庞大、运营复杂的水族馆管理工作。
也正因如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本应逐步积累与传承的技术,出现断代现象。
他举例说,大型、巨型水体维生系统应采用重力沙滤,这种基础工艺不仅水质好而稳定,还能节能60%以上,但95%以上的从业者都不了解这一常识。
为了推动行业进步,2018年,师哲携手科研院所、高校教师和基金组织等相关人士,共同成立了亚洲水族馆技术研究院,定期举办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但师哲发现,投资人和总经理更关注宏观战略和营收问题,对技术细节并不重视。
邵然也深刻体会到行业准入门槛低给水生哺乳动物带来的伤害。
她回忆起曾经去人才市场招聘时,很多刚成年、毫无相关经验的人都能以实习身份入行,“只要能吃苦就行”。邵然表示,大部分驯兽师和管理者认为,即便馆方为降低成本给动物吃的是臭鱼,至少保证了它们吃喝不愁。“他们对动物福利的认知,只停留在这个层面。”
在正式成为驯鲸师前,邵然仅学习了游泳、潜水、机械操作和药物配制等入门技能,像动物心理学、动物行为学这类专业知识,她并未涉猎。
中国鲸类保护联盟发布的《急速发展的海洋公园产业(2019年)》报告显示,中国海洋主题公园产业并未按行业职业标准对驯养有资质要求,并未持有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资格证,只需潜水证就可在场馆里工作,迄今为止这是行业常态。
邵然透露,2011年左右入行时,她月薪约2000元。据她了解,如今驯兽师的月薪普遍也仅有三四千元。
![]()
邵然和她训练过的白鲸苏菲,由于长时间的囚禁,苏菲曾在水下攻击邵然。受访者供图
师哲分析,从市场密度来看,目前中国人均600万到700万人拥有一家水族馆,而这一数据在欧洲和美国分别是400万人和200万人。这意味着中国水族馆市场仍未饱和。
王鼎也指出,目前国内规划建设中的水族馆约有20多家。“这一行业在二三线城市还是受欢迎的,很大的优点是对游客来说四季皆宜。”
在师哲看来,中国水族馆正经历从低质竞争到品质提升的转变。虽然人均水族馆密度仍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速显著。这将倒逼水族馆从策展、硬件设施、服务水平、科普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升级。
什么是好的水族馆?
王鼎曾在水族馆志愿担任过讲解员。他发现,只要游客对水生动物有一点兴趣,配上专业而生动的讲解,他们都会感到有所收获。
王鼎建议,水族馆可以在讲解服务上有所开拓。这不仅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也能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
可惜的是,目前提供专业讲解服务的水族馆少之又少。相比之下,国内博物馆近年来在讲解服务上不断优化,不仅配备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还借助多媒体和线上平台等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水族馆和博物馆,都是博物学的一部分。一个收藏静物,一个展示动物,本质上是一样的。”王鼎表示。
探馆时,吴卓林对水族馆有更高的期待。
国内水族馆大多使用蓝色灯光造景,尤其在海水区,以呈现“海”的感觉。但不少游客反映,蓝光灯让他们根本看不清水里的生物。
此前,杭州某水族馆邀请吴卓林和王鼎提意见,王鼎就指出了灯光问题。安装师傅换上白光灯后,效果立竿见影。王鼎补充说,蓝光灯的价格甚至是白光灯的数倍。
![]()
![]()
蓝光灯和白光灯的差异。受访者供图
在王鼎看来,水族馆应该更好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因此在展陈设计上,也应该根据鱼类的原生环境进行科学分类,而不是“商业混养”,这样才能向公众真实展示鱼类习性和需要保护的自然环境。
有一次,王鼎在某水族馆看到一展示区展示非洲刚果河流域的水生环境,但里面养的鱼却不是非洲的鱼。王鼎询问馆方,得到回复:“买不到非洲的鱼”。
这不是个例。王鼎指出,目前国内水族馆同质化严重,在展陈设计和生物选择方面,都是如此。
相比之下,国外水族馆呈现出不同面貌。例如,澳大利亚凯恩斯水族馆,展示的生物都是昆士兰州本土的物种,颇具地方特色。王鼎认为,中国的水族馆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呈现区域性特色。
师哲也指出,中国水族馆的发展周期和日本高度相似,也和经济发展周期高度重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水族馆同样经历过快速增长期,同质化严重,到了九十年代,不少水族馆倒闭。如今,经过市场洗牌存活下来的水族馆都形成了各自的展示特色,日本每个县的水族馆都选择展示本区域特有物种。
“健康的竞争应该是差异化的竞争。”王鼎表示。他建议国内水族馆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特色展陈:小型水族馆可展示个体小、外形精致的生物;中型水族馆,如区域中心城市的水族馆,可展示本区域生物;大型水族馆,如省级水族馆,则可以展示世界各地的水生环境。
![]()
澳大利亚凯恩斯水族馆用白光展示当地河流,主要为厚唇弱棘鯻、大口汤鲤、乔氏硬骨舌鱼和尖吻鲈。受访者供图
![]()
新喀里多尼亚水族馆,在王鼎看来,是世界上珊瑚展示做得最好的水族馆之一,用的白光和完全当地的生物。受访者供图
吴卓林重复探访的水族馆不多,郑州海洋馆是其中之一。
首次探馆时,吴卓林发现了铭牌错误、动物生存空间狭小等常见问题。他如实评价并发布视频,引起一片哗然。
在公众心中,郑州海洋馆是中原地区最好的水族馆。中原地区不临海,水族馆是市民了解海洋生物和接受海洋科普的重要场所。
馆方工作人员坦言,这是他们自开馆以来遭遇的最大“舆情”。吴卓林发布视频当晚,工作人员逐一回复网友质疑,并承诺立即整改。针对吴卓林指出的种种问题,官方第一时间联系他寻求意见。
第二天,郑州海洋馆就发布了整改视频。
另一次,吴卓林在视频中指出某馆美人鱼表演区水质差但表演场次多,本是为表演者权益发声,却引来一位美人鱼表演者的不满:“表演场次少了,收入就少了”。
长期畸形的行业生态中,每一方都难辞其咎。
邵然强调,公众的认知直接影响水族馆行业的未来走向。
九年前,由于多次目睹动物在圈养环境下遭受高强度训练导致受伤甚至死亡,邵然从一名驯鲸师转变为动物保护倡导者。在外宣讲时,她发现,绝大部分公众对水族馆的定位和对动物表演的认知存在偏差。
“他们仅将水族馆视为娱乐场所,对其背后所涉及的动物福利、生态保护以及科普教育等深层意义缺乏了解。”邵然表示,目前国内水族馆最大的收入来源是门票和周边。虽然动物表演不单独收费,但如果没有表演,游客就不会买门票。
在她看来,除了娱乐功能外,水族馆真正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科普教育。
“虽然书本和纪录片是获取海洋知识和开展科普教育的良好途径,但一个能够以救助、保育、公益等角色存在的水族馆,对孩子们而言,无疑是更为优质且直观的科教平台,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们对海洋世界的兴趣与热爱。”
曾经,在动物表演过程中,邵然尝试向观众传递正确的科普观念时,反而引发了部分观众的不满。这让她不免有些担心:水族馆如何在市场效益和科普教育中,真正找到一个平衡点?
作为曾经的驯兽师,邵然曾经接受了很多采访,她发现,评论区几乎是“一片好评”,大家都对她表达了支持和共情。但她认为,这并不代表公众对水族馆认知的提升。只不过是她以亲历者身份的讲述,触动了大众内心的柔软与同理心。
然而,亲历者数量是很有限的。邵然曾尝试过邀请在职驯兽师进行分享,即便是匿名的,多数人都不愿意“惹麻烦”。再后来,她改变策略,寻找像她一样已离职的驯兽师分享,但依然被婉拒。“一方面,不想跟曾经的同事搞僵,另一方面不想卷入社会议题,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邵然主办的展览《鲸房:困于方寸之间的蔚蓝梦境》近日于深圳落幕。受访者供图
除科普教育外,师哲认为,真正好的水族馆,还要能给人以艺术启迪与情感链接。“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
在亚洲水族馆技术研究院举办的一场培训会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理事白明曾公开表示,我国水族馆展览创新盲从无方,一味迎合观众低级感官需求,卷入一般娱乐业竞争,丧失社会价值,只能靠票价折扣压缩成本维系生存。观众既享受廉价感官刺激,又批判其低俗与迫害动物。破解之法是水族馆找回自我,以自然之美及艺术创造产生移情效应,让观众陶醉其中。
演讲中,白明援引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最开头的两句话——
“认识到许多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统中无可代替的一部分,为了我们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必须加以保护。”
“意识到从美学、科学、文化、娱乐和经济观点看,野生动植物的价值都在日益增长。”
(实习生梁好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标题:《关心一条鱼的死活》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记者 朱雅文 实习生 木雨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