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位是个船员。这么说吧,自从嫁给他,我就对“什么时候回家”这个问题彻底失去了概念。
你问他:“到底哪天能回来?”他从来不给个准信儿。
![]()
“没办法回。”——这是最常有的答复。干脆,利落,没得商量。
“应该到时过年能回的来。”——这个“应该”,听着就悬乎。
“打算在xxx时回。”——嗯,打算而已。
“预计那时能回。”——预计嘛,总归是预计。
“过几天可以回。”——这“几天”是多久?天晓得。
“这2天会回吧。”——连他自己都用了个“吧”字。
等你这边还在琢磨,到底哪天?坐啥车?用不用准备点啥?他那边,冷不丁一个电话过来,语气急匆匆的:“喂?我快到家门口了!没带钥匙,赶紧下来开个门!”
得,之前所有的“预计”、“打算”、“应该”全都作废,人已经杀到楼下了。
你能咋办?只能撂下手里的一切,赶紧冲下去开门呗。见到人,风尘仆仆,一脸倦容,想抱怨几句吧,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还能说啥呢?
这就是我们船员家属的日常,确切说,是我这个船员老婆的日常。
刚开始那会儿,我真不习惯。谁家过日子不是有个计划?啥时候一起吃饭,啥时候带孩子出去玩,啥时候看看老人,总得有个大概的时间表吧。可他这儿,完全没有。他的时间,是跟着船期走的,是跟着天气走的,是跟着公司安排走的,唯独不是跟着家里的日历走的。
你说他没心没肺吧,冤枉他了。他当然想家,电话里、视频里,那种牵挂藏都藏不住。但他那个工作环境,变数太大。今天说好下个港口卸完货就能休假,明天可能一个通知,就得跟着船去下一个地方了。所谓的“预计”、“打算”,可能已经是他根据当时情况,能给我的最乐观的答案了。
后来我也就慢慢琢磨过来了。他那些含糊其辞的回答,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奈。他不敢把话说死,因为怕计划赶不上变化,怕给了我希望又让我失望。海上的人,面对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他们习惯了不给确切的承诺。
而我呢,也从最初的总是追问,变得不再细究。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反而给自己添堵。他说“过几天回”,我就当是句问候,心里听听就算了。该干嘛干嘛,不再眼巴巴地数着日子等。
家里的日历上,永远不敢提前标注他归家的日期。所有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的事情,我都得做好两手准备。孩子家长会,我能去就我去;家里电器坏了,我先学着看或者找师傅;就连买点他爱吃的菜,都得碰运气,不知道买早了会不会放坏。
这种生活,说没有怨言是假的。谁不希望有个朝九晚五,天天能见着的伴侣?家里有个大事小情,能有个商量,能搭把手。但选择了这么个人,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
他的世界在海上,那个世界有风浪,有颠簸,有我们无法想象的辛苦和寂寞。我的世界在家里,守着这片安稳,也守着一份不确定的等待。
现在他再说那些“预计”、“应该”之类的话,我已经能很平静地回一句:“行,知道了,你自个儿注意安全。”
然后,某一天,那个“突然袭击”的电话就会到来。“快到家了,没钥匙!”
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和不确定,好像瞬间都有了着落。匆忙跑下楼,打开门,看到他提着行李站在那儿,心里那块一直悬着的石头,才算“咚”地一声落了地。
日子就这么过着。他继续着他的“预计”和“突然”,我继续着我的等待和应对。谈不上多么浪漫,甚至有点哭笑不得,但这就是我们之间独特的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