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同程旅行的一封内部信,让这笔酝酿了半年的收购案终于落下帷幕,同程正式接管万达酒店管理公司。
近25亿元,200多家酒店,十几年沉淀的品牌与团队,就此划入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版图。
这是一笔看似普通的交易,但在中国酒店业,它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一边,是负债缠身、一次次断臂求生的万达集团。另一边,是在OTA红海中寻求新增长的同程旅行。
一个在卖资产,一个在买未来,这场交易更像是一次时代的交接:地产人退场,互联网人登台。
酒店业一直是个慢回报行业,是需要时间、运营、气质和服务来积累信任。但互联网公司讲求的是速度、数据和规模。
当这两种基因融合在一起,故事就变得复杂起来。
这笔交易完成的那一刻,中国酒店业的天平,也悄悄发生了倾斜。
![]()
![]()
万达的无奈与同程的算盘
这次出售,对万达来说并不突然。过去几年,王健林几乎卖掉了能卖的一切:文旅项目、很多的万达广场股权、医院、体育公司、电影公司等。仅2024年,万达就出售了近26座万达广场等核心资产,以及传奇影业股权和英国游艇制造商等项目,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据知情人士透露,万达之所以出售酒店管理公司,直接原因是需筹资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
万达集团2025年4月有一笔2.5亿元的债券需要兑付,出售万达酒管所得款项中的诚意金(约1.25亿港元)预计将用于偿付这笔债务。
可见,王健林选择出售旗下核心酒店管理业务,带有明显的止血意图。通过回笼现金来去杠杆、降负债,保障集团渡过财务难关。
另外,从业务取舍上看,万达酒店发展近年来整体经营不佳,2024年净亏损高达9.89亿港元,其中只有酒店管理板块实现盈利1.38亿港元。
万达此前已转向“轻资产”模式运营酒店多年,但酒店管理公司依然需要投入专业团队和营运成本。
在当前地产主业承压的大环境下,万达更倾向于保留物业资产获取稳定租金收入,而将管理运营这样的重担和风险转移出去。
通过这笔交易,万达既能一次性获得约24亿港元净现金(计划大部分以股息形式分配给股东,大连万达可回笼约15.6亿港元),又保留了酒店物业的所有权和租金收益,实现退一步现金落袋为集团纾困。
对同程旅行而言,此次斥资25亿收购万达酒管是战略上的主动出击,意在完善自身业务版图,抓住高端酒店市场的增长机遇。
同程作为国内第三大OTA平台,过去主要深耕中低端酒店预订市场,高星酒店业务相对薄弱。
根据同程方面说法,他们一直看好中国酒店管理市场的增长潜力,万达酒管拥有完善的高端酒店品牌矩阵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在国内高端酒店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收购万达酒管可谓“补齐高端拼图”。万达旗下涵盖奢华到中高端的九大酒店品牌资源,以及“万悦会”1700万会员等核心资产,正好弥补同程长期缺失的高端板块。
万达选择卖掉酒店管理公司,在当下算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万达现在的核心任务是让商管公司上市、还债、保命,留住主业。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2025年5月,万达集团深陷债务泥沼,总负债规模突破6000亿元。其中,短期债务高达662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33亿元,资金缺口超过500亿元,还款压力巨大。
酒店业务对当下的万达来说已不是优先事项,它赚钱慢、见效慢、又占用人力。与其勉强维持,不如卖个好价钱来救主业。24.9亿元的交易额,对万达而言是缓口气,对同程而言也许是一步险棋。
同程为什么要买下万达?简单说,它不再满足做一家只卖房间和机票的OTA。过去几年,同程成立艺龙酒店科技这个平台,收购了多家酒店管理公司,旗下品牌数十个。本次收购万达酒店是最大的一笔收购,也是染指高端酒店市场的一次机遇。
还有目前市场下,高端酒店正逐渐向非一线城市下沉。同程在下沉市场拥有巨大的用户基础,尤其是微信端(根据同程自己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其年付费用户达到2.4亿,其中约70%来自非一线城市),这有望为万达酒店带来可观的客源增量。
这笔交易完成后,同程不只是卖机票和订酒店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真正拥有高端酒店管理能力的综合旅游集团。万达若纳入艺龙酒店科技后,后者可跻身国内酒店集团前列。
但互联网基因与高端酒店的结合需要磨合与考验。如何在管理文化、人才稳定和品牌延续上不出问题,是同程接手后要面对的第一道考题。
![]()
乌鲁木齐万达文华酒店
![]()
同程的三种可能与挑战
同程对万达的收购完成只是这场交易的开始。真正的难题或许在后面。同程拿下万达酒店后,接下来至少有三件事要做,整合品牌、提升运营、稳住团队。
万达酒店管理旗下有“瑞华”“文华”“嘉华”等多个层级品牌,原本是地产逻辑下的品牌金字塔,现在要归入互联网体系。
同程旗下本身还有艺龙酒店科技、美豪酒店等资源,这些品牌如何定位、是否合并或保留独立运营,都是现实问题。
品牌整合如果过快,容易让原有客户认知混乱。如果拖太久,又可能影响内部效率。
这类收购最怕的不是系统没接好,而是文化没接上。
同程的强项是流量和数据,它能让酒店获得更精准的客源。比如,会员体系打通后,用户在订机票、订火车票的同时就能被导入酒店端。
但酒店不是纯算法能解决的行业。入住体验、服务质量、员工培训,这些靠的是管理底层功夫。过去万达酒店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和运营节奏,一旦互联网化过度,反而可能失去原有的高端感。
这就要求同程既要用好数字化手段,又不能让酒店变成“批量生产的产品”。
最后是留住人的问题,万达酒店的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强,很多人是看着万达系成长起来的。一旦换东家,难免会有不安。
同程如果不能稳定核心团队、保留关键经理人,酒店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延续都会受到影响。
在业内,有太多并购失败的案例,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账上,而是出在人上。
此外,还有资本层面的考量。外界普遍认为,同程收购万达酒店后,将这些酒店打包后形成一个新的“艺龙酒店集团”。
这既是扩张,也是铺路。未来的谋划是同程将艺龙酒店这个板块单独上市,形成第二个上市公司体系。
但在此之前,同程必须首先要证明,它能把线上流量和线下服务真正打通形成优势,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总的来看,这笔收购是同程对高端酒店市场的一次主动进攻。过去十年,携程、美团、华住、锦江都在用不同方式抢酒店市场。同程如果再不下场,很难在行业整合的下一轮里占到位置。
万达的退出,给了同程一次极少有的整体接盘机会。能不能把这盘棋下好,决定了它未来能否真正实现自身旗下酒店集团的整体上市。
![]()
资本之后,考验才刚开始
从交易本身看,同程收购万达酒店是一次典型的“各取所需”。万达需要现金流,同程需要酒店资源。
在万达体系逐步收缩、地产红利见顶的背景下,出售酒店管理公司是现实选择。而对同程来说,获得一家成熟的酒店管理网络,能立即补齐它在供应链和线下运营端及高端酒店市场的短板。
问题在于,互联网公司能不能把酒店运营好,这件事在中国还没有成功案例。
携程、美团都尝试过自有品牌酒店,但都没能真正进入高端市场。原因很现实,酒店业的核心是稳定的服务体系和长期的品牌积累,而不是靠线上流量和营销手段就行做好。
互联网公司擅长拉新,却不一定擅长留客。酒店需要的是细节和一致性,这需要多年积累。
从管理角度看,整合难度也不小。万达酒店团队长期服务于地产体系,管理方式、决策节奏与互联网公司差异明显。
同程要在短时间内打通系统、统一流程、稳定人心,既要防止品牌被稀释,也要防止核心员工流失。
更大的挑战是业主端的信任。过去很多项目之所以愿意挂万达牌,是信任万达品牌和资源。
现在换了东家,业主是否继续合作、是否认可新运营方式,都存在变数。
短期看,这笔收购能让同程在高端酒店领域建立一定的话语权;
中期看,它能帮助同程构建“OTA + 酒店管理”的商业闭环;
但长期能否形成持续盈利能力,还需要观察。酒店行业的周期长、利润率低、服务要求高,互联网企业的逻辑在这里未必完全奏效。
同程收购万达酒店的确让它站上了更高的台阶,但能不能稳住,取决于它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个行业的规律。
资本可以让规模变大,但运营决定能否站稳。
总的来说,同程旅行25亿收购万达酒店管理公司的事件,是中国酒店和在线旅游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它反映出产业边界的打破和重组,也代表了各方在新形势下的主动求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