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到现在,美国就是一个以资本利益为核心的国度,只有厘清这个核心逻辑,才能真正理解美国。
它因此而起家,也会因此而衰亡。
为什么美国要搞愚民教育?
如果老百姓真的被教育好了,能认清现实,能被资本如此裹挟,如此忽悠,如此利用?
包括中国的美国史教育,也夹杂了大量的春秋笔法,因为不做修改和掩饰,美国的历史,就是资本结合教育、法律、媒体,对国家和世界进行操控的历史。
美式霸权体系中,金融、法律、新闻、教育具有超然地位,而在今天的中国,这四个领域也是大力整改的重点对象,因为这是美国重点渗透的领域。
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
美国以占全球不到5%的人口,贡献了全球46%的民间拥枪数,每年全美约有4万人死于枪口下,几乎每70分钟就有一名25岁以下的年轻人死于枪击。美国也因此是世界上枪支暴力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此《今日美国报》评论称——美国或已步入大规模枪击时代”
而每当流血事件发生后,媒体舆论一片哗然,政客们轮流表态“控枪”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几天以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枪支暴力依旧,噩梦循环不断。
由于民间枪支太多,美国警察的开枪阈值很低,2024年,美国警察仅有9天没打死人。
网友锐评:他们是真忙啊,一年就放9天假。
怪不得美国废除死刑呢,原来是根本到不了那一步啊!
遇到麻烦,宁愿找邻居帮忙,也别找美国警察,因为很可能会被一枪击毙。
2012年,乔治亚州一少年考试没考好,扬言要自杀,父母报警求助,警察到达现场后,亲手将少年击毙了。
2018年,美国男子杰弗里·帕克,报警说要自杀。警察到了发现帕克一直拿枪对着自己脑袋,他们觉得这动作太危险了,于是扣动扳机,击毙了帕克。
美国警务机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8年,每年大约有1000例警察开枪致死案,其中29%的案件,都是自杀者反被警察击毙。
别的警察叔叔是救死扶伤,美国警察叔叔,是送你上路,生怕你死不成。
2018年,得州一名白人警察走错楼层,误把黑人男子的家当成自己家,把人一枪给崩了。
2019年,一个非裔家庭孩子烤焦了汉堡,家里冒烟被邻居报警,白人警察来了直接开枪射击,打死一名黑人女性。
魔幻的是,将近98%的涉案警察没有被指控犯罪。
2020年美国警察枪杀1127人,2023年枪杀1353人,其中黑人被打死概率是白人的2.9倍。
2022年,一名女子报警,希望警察调解她和儿子麦克尼尔的矛盾。麦克尼尔是监狱常客,曾因走私毒品入狱,但受“轻罪化运动”影响,被提前保释出狱。“轻罪化运动”是美国一项针对黑人群体的倾斜性政策,减轻他们对毒品犯罪的惩罚量刑。
当警察上门帮忙时,麦克尼尔用手枪打死了两名警察。黑人嫌犯被抓后,很快就能保释出来,继续为非作歹,给警察造成压力。
麦克尼尔枪杀警察事件后,几万名纽约警察游行抗议,希望社会尊重他们的职业。
![]()
01
汉考克的“神操作”
接上文:
了解美国历史的都知道,波士顿惨案是触发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事件。那么,到底是如何触发的呢?真的是因为抗议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加税吗?
波士顿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波士顿召开市民大会,要求英军撤出波士顿。会后,当地大富商约翰·汉考克被推选作为市民代表,与英国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赫恰森及驻军司令道瑞马普上校谈判,要求后者撤军。
与前文提到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乔治·华盛顿一样,汉考克也是北美共济会的早期成员,美国的建国先贤之一。
汉考克因为是独立宣言的第一个签署人,英文中“约翰·汉考克”,因此成为亲笔签名的代名词。
![]()
约翰·汉考克
听到对方只想撤走部分兵力,汉考克拍案而起:“全城有四千人准备拿起武器。”赫恰森和道瑞马普闻言后脸色大变,刁民们这是要造反啊!
当时整个波士顿才有15000人,四千人等于是能拿动枪的都算上了,而且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枪可用?
两人事后合计,认为这位狂妄的年轻人在虚张声势。不过呢,老子也只是给国家打工的公务员,为了每月几百块钱玩什么命啊!万一真的激起民变,上面怪罪下来不好收拾,为了保险,他们还是把英军从城内撤至威廉斯堡。
这就是汉考克“空城计”,吓退英国总督的故事。
波士顿惨案,激发了北美各殖民地的反英情绪,唱罢“空城计”的汉考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真的在波士顿建立民兵组织,以便有朝一日用来对付英军。在汉考克的积极推动下,波士顿市议会决定,在每年3月5日都会举行大规模集会,以纪念这一事件。
事后复盘整个北美独立战争的时候,大屠杀事件的发生地波士顿,被英国和殖民地双方,都视作北美反抗活动的基地。波士顿大屠杀则作为北美独立战争的源头。
今天遍布全美的民兵组织,以及宪法第二修正案保证“拥枪自由”,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今天的美国因为民间拥枪问题,导致巨大的社会问题,难道真的是为了争取“自由民主”,付出的必要代价?
02
亚当斯的大辩护术
如果“波士顿大屠杀”这个舆论被炒热,北美就此会掀起反抗运动自不必说,英国当局也会重视起来,派出更多军队来平叛。按照当时北美殖民地的军事准备程度,各地民兵组织不仅小而且很分散,自然不是当时吊打全世界的英国龙虾兵的对手。
![]()
另外,不要觉得英国军队“爱民如子”,不会对本国人民动手,在不做人方面,英军一向是不怎么做人的,向来以心狠手辣,惨绝人寰著称。在镇压印度殖民地时,英国人发明了著名的“炮决”(把人绑在大炮口轰碎),镇压爱尔兰起义时,则是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还刻意制造了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直接消灭爱尔兰四分之一的人口。
![]()
对比一下,1919年在印度阿姆利则,英军用机枪向手无寸铁无处可逃的人群扫射了十分钟,伤亡人数至今成谜。英国方面统计杀伤三百人,手上一千多,但印度方面的统计则是这个数字的三倍。该事件 成为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引发北美独立的“波士顿惨案”,死亡人数高达整整五个人!
同样是英军镇压殖民地反抗,前者只能叫作“阿姆利则惨案”,后者则常常被叫做“波士顿大屠杀”,区别就在于谁掌握了舆论话语权。
![]()
![]()
为了避免英国加强镇压力量,北美新闻界利用“波士顿惨案”制造舆论,充分调动北美内部反英情绪的同时,还得整体上把事态往下压一压,让英国老爷们掉以轻心,觉得情况整体可控,以便反抗组织有时间猥琐发育。
接下来,就轮到法律界人士来发力了。
当时的舆论造势把北美的汹汹民意都煽动起来了,被杀的五个人被塑造成英雄,杀死他们的凶手,不说判死刑,怎么也的是个重罪。但在一名叫做约翰·亚当斯律师的辩护下,充分发扬他的深厚法律功底,给双方和稀泥。
在波士顿当地法庭的审理下,英军上尉普雷斯顿及其他六名下属都判无罪释放,仅有两名士兵被推出来顶锅,罪名也只是误杀,四名被收押的平民也被判无罪而被释放。
约翰·亚当斯进一步提出上诉,请求引用一条古老的法律,免除这两个顶着误杀罪名的士兵的罪责。
这条法律历史非常悠久,源自数百年前的中世纪。该法律规定,凡是神职人员,均有不在普通法法庭上受审之权利。这本是授予神职人员的宗教特权,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个法律就变成对初犯的宽大之举。只要某人能识文断字,就有权获得宽大的处理。不过,一个人一生只能用一次,所以要在申请人的大拇指上烙一个印子出来作为标记。于是,这两个士兵受此烙刑然后获释。
经过一番神操作,激起汹涌民愤的波士顿惨案,聚集超过波士顿总人口数倍的送葬队伍,最后结果是无人为此担责。
这一判决结果,使得英国本土错误地估计了北美人民反抗情绪的真实情况,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给了“自由之子”等反抗组织发展壮大的宝贵时间。
这名和稀泥的高手约翰·亚当斯,让凶手逃脱制裁,按理说应该被北美人民视作叛徒吧?
恰恰相反,人家后来成为美国独立运动重要领导人,《独立宣言》签署人,以及接任华盛顿的美国第二任总统。
![]()
约翰·亚当斯
果然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03
贪污腐败的约翰专员们
经过新闻界和法律界的接力,被炒作起来的“波士顿大屠杀”,成功地将殖民地抗争的压力传导到英国本土,英国议会于1770年4月12日宣布废除《汤森法案》中对玻璃、铅、纸张征收的全部关税。
但是,保留对每磅茶叶征收3便士关税的条款。
新任财政大臣弗雷德里克·诺斯勋爵,在当日议会辩论中明确宣称:
“保留茶叶税并非为财政收入,而是向美洲宣示,英国议会不可质疑的课税权”。
不为馒头,就为争口气。
当然他也没说实话。之所以保留茶叶税,也确实因为茶叶贸易对于英国财政的重要支撑作用。新增一项税种,需要经过议会的反复辩论,中间经历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时间旷日持久;但如果只是在现有税种上加税,只需要行政命令就可以了,首相官邸就能定下来。
抗议风头上来了,就把税减下来。
等风头过去了,再悄咪咪地涨回去。
“TACO”绝对不是从特朗普才有的,而是英美政府的传统艺能了。
英国政府的TACO行为,不断助长殖民地的反抗情绪,从客观上极大加速了北美独立进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系统性腐败,则给这堆干柴添了一把火。
18世纪中后期,通过军事征服(如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和政治操纵,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了印度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孟加拉。1765年,公司从莫卧儿皇帝手中获得了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的征税权,这使它从一个商业机构转变为拥有国家权力的殖民统治者。
然而,这种权力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了系统性的腐败:
公司职员利用职权进行敲诈勒索和花样百出的贪污腐败,充斥着各种“约翰专员”。
例如,孟加拉总督罗伯特·克莱武在普拉西战役后从孟加拉纳瓦布的金库中攫取了巨额财富,他本人后来在英国国会辩护时,也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自己获取财富的行为。他说,自己当时面对满库金银竟能“如此节制”,只拿走了20万英镑感到“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
公司职员利用职权,大量收受地方官员和商人的“礼物”,并私下进行非法贸易以中饱私囊。在1757-1766年间,仅公司总部的员工收受的“礼物”就高达217万英镑,这与当时孟加拉地区一年的税收相当。
![]()
公司在其控制的地区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例如通过提高地税等方式无情榨取财富,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甚至导致了像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这样的人道主义灾难,约1000万人丧生。
公司的贪婪和管理混乱使其虽然坐拥巨大的财富收入,但运营成本(如维持庞大的雇佣军)极高,加上职员普遍的腐败,公司最终在18世纪70年代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到1772年,东印度公司已欠下巨额债务,濒临破产
作为英国金融市场最大蓝筹股的东印度公司,主营业务茶叶居然陷入巨额亏损,1772年,仓库积压的茶叶总量达1900万磅,债务总额高达140万英镑,财务状况的恶化,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公司股票价格从1769年的每股276英镑,跌至1772年12月的152英镑,严重威胁股东利益并冲击了英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英国达官贵人们大多持有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挽救濒临崩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就是挽救自己的利益。
为了帮助东印度公司快速清理库存、回笼资金,以解决其财务危机,1773年5月,英国议会表决通过了《茶叶法案》。
![]()
04
为何降税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这个直接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法案,包含三项核心内容。
一是东印度公司向北美输出的茶叶可获全额退税,每磅退税1先令3便士,直接大幅降低了公司在北美销售茶叶的成本;
二是赋予东印度公司直接向北美殖民地指派代理经销商,进行茶叶分销的特权,绕过了传统的英国中间批发商环节,压缩了分销层级和成本;
三是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从亚洲采购茶叶,经海路直接运送至北美殖民地,不再要求其必须先将茶叶运抵英国本土市场,清关纳税后再转运北美,避免了伦敦的仓储费、转运费以及由此产生的额外损耗和时间延误。
该政策显著降低了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成本,伦敦市场茶叶批发价为每磅3先令,而东印度公司销往北美殖民地的定价降至每磅2先令1便士,此价格仍包含《汤森法案》遗留的每磅3便士税的茶叶税,但相较殖民地市面走私的荷兰茶叶仍然便宜10便士。
请注意,《茶叶法案》并非是加税,而是退税!
该法案实际上对于北美普通消费者是有利的,但是对于汉考克这样的茶叶走私商人,就大大不利了。
东印度公司由于获得了退税优惠,其茶叶在北美市场的售价甚至低于英国本土,企图以此低价倾销打压走私茶叶。如果该法案得到执行,依赖茶叶走私生意的约翰·汉考克将面临破产。
于是,汉考克借助共济会的力量,大力开动北美殖民地宣传机器,鼓动殖民地民众来反对一项旨在让他们少花钱的法案。
至于动员口号嘛,“无代表不纳税”!
居然不经过我们的同意,就给我们降税,还有法律嘛?
![]()
约翰·汉考克的真实诉求,不仅要取消北美的税法,还要取消英国对北美的贸易限制,也就是要和英国彻底决裂。
这样一来,茶叶贸易的巨利,不就都可以落在自己人手里了?
英国的对华贸易由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商人无法染指,他们只有到伦敦去购买茶叶贩卖到北美,其利润就少多了。
如果能够消除英国这个中间商,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贩卖到北美,带来的财富不可估量。
于是,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当局的利益博弈,逐渐聚焦在茶叶之上。
直接与中国做生意,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是数千年,除中国以外的利益集团最大的生财之道。
阿拉伯人、波斯人是这样,英国人,美国人还是如此。
未来的世界恐怕还要回归到这一规律上。
至于贸易标的,过去可以是茶叶,未来也许就是稀土!
你以为,北美独立是因为抗议英国的加税,其实人家抗议的是减税!
你以为,北美独立是为了争取自由民主,其实是走私利益集团想要当家做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