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道德经》第81章,传递了 “真正的智慧者不会陷入无谓的争辩” 的理念。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通过激烈争辩来证明自己正确。反之,总执着于用言语反驳他人、争夺对错的人,不仅往往缺乏真正的深度与格局,而且也会束缚自己的认知。
每个人的认知、信息渠道、思维模式或都不同。争辩双方可能根本不在同一个认知层面上对话,强行争论只会是鸡同鸭讲。正如罗素所言的:“若觉得对方疯狂,需牢记对方也如此看你。”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 41 章强调:悟性高的人听闻“道”的哲理后,会勤奋地去践行它。悟性中等的人听闻“道”,对它的态度时有时无,既不坚定相信,也不彻底否定。悟性低的人听闻“道”,会觉得不切实际,甚至还会嘲笑它。如果“道”没有被嘲笑,那它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因为真正的真理往往超越当下认知,容易被质疑。
![]()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争辩时常是 “利益立场的对抗”。与其争辩,不如理解其 “立场背后的需求”,寻找共识。
每个人的视角也不同,看到只是 “局部”,而非 “全貌”。与其争辩,不如整合多方视角,发现更多的可能,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盲目地评判和争辩,会让人从 “追求真理” 转向 “捍卫自我”,最终陷入多重认知陷阱,彻底阻碍提升:
![]()
1、争辩会激发防御,窄化认知
当对他人的观点轻易地进行评判、或与之争辩时,学习和探索便结束了,因为它关闭了所有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的可能性,不仅失去了从对方那里吸收新知识、新视角的机会,也或将因此而失去发现真理的机会。
争辩会让人陷入固化认知和单一视角的执着,让人失去对 “中间地带”和“多元可能性” 的感知,而忽略其他路径的价值,让自己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
当我们遇到与自己已知不一致的观点和信息时,在没有充分的客观事实证明它是错的情况下,不妨多一些宽容,持开放观察、不评判的态度面对它。
正如孔子所言的:“毋意(不主观臆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执着自我)”。
![]()
2、争辩会固化自我,而非审视自我
争辩本质上是一种强化和固化自我的行为,而认知提升的关键是放下执着,不断地审视、修正自己的认知、增加新的认知。
真正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往往是与我们不一致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一定是对的,但或许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视角的思考和启发。
真正的高手,往往更关注的是与自己不一致的信息,而非盲目地排斥或忽视它。
对此,庄子强调:“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世间的 “是非” 往往源于人的主观立场、偏见或狭隘的认知。当人们用僵化、固执的标准去评判他人或事物时,便会陷入无穷的争论和烦恼,反而遮蔽了事物的本质。
![]()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时,或会发现:不少我们曾坚定认为是对的东西,现在或发现是错的。不少我们曾认为是荒谬的东西,现在或觉得是合理的。
不辩,是帮助我们拓展认知的习惯。
对此,我们要在坚信前多一份怀疑,在排斥前多一份倾听,在断言前多一份谦逊。这种“思维的自律”,正是对抗认知障碍的最有效武器。
智者的不辩,是对 “认知规律” 的尊重、认知提升的智慧。他们既能理解 “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也不执着于说服他人,而是从分歧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已知;他们又能意识到 “世界的多元性”,求同存异,而非强求 “所有人认同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