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恰逢霜降,在南京江宁湖熟,色彩斑斓的菊花,正在迎着秋日的暖阳,向八方来客展示最美的模样。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负责人陈发棣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开启菊花遗传育种研究,如今,无论是鲜花基地还是规模化的生产企业、花卉拍卖中心,“南农”标签的鲜切花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当前,南农正在研发蓝色和荧光色的菊花。未来,夜晚赏菊有望成为新风尚。
![]()
![]()
新亮点
蓝菊和荧光菊等待亮相
今年南农重磅推出了四个主要品种,包括“南农红蕊”“南农粉莺”“南京衡春”“南农丹心”等品种,颇受市场欢迎。这些品种最大的特点,一是抗性较强,商户喜欢,二是花型美丽,市场也喜欢。
![]()
“这些品种都是我们研发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点一点选育出来的。”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王海滨教授以南农丹心举例,花心是粉色的,随着花苞的盛放,花心会慢慢变色。
![]()
五彩斑斓的菊花,拥有浪漫的名字,也有丰富的寓意。为了丰富菊花市场,研发团队正在研发罕见的蓝菊和荧光菊。“我们运用基因编辑,获得了蓝色的菊花,如果市场开放,蓝菊也将走向市场。同时我们也研发出了荧光菊,夜晚它会自发荧光。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老百姓都能赏菊。”
![]()
摸家底
保有5300余份资源的鲜花宝库
“要培育优质抗逆、适应产业需求的自主品种。”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负责人陈发棣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十余载、行程数十万公里的“寻菊长征”。
![]()
在海拔5108米的西藏米拉山口,他们顶着高原反应匍匐岩缝,发现了抗寒性极强的野生亚菊属植物;攀上湖北神农架的崖壁,他们采集到香气独特且功效成分丰富的珍贵野生菊属资源;翻越八百里太行山,在刀削斧劈的绝壁上,队员们搜集齐了不同居群的耐旱耐寒、药用成分高的太行菊宝贵资源……
如今,这些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成果,已汇聚成为全球保存种质资源数量最多与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菊花种质资源库——“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在这里保存着5300余份资源,包括18个属37个种的野生资源316份,传统菊、园林小菊、切花菊、功能性菊花等品种3000余个。
![]()
育新种
400余个新品种为“中国花”增色
依托这些珍贵资源,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持续选育出不同花期的切花菊、园林小菊、茶用菊等系列新品种400余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3件,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48个,20个品种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新优品种的育成,为“中国花”用“中国种”提供了品种支撑。截至2025年,育成的切花菊、园林小菊品种已分别占商业化品种的30%和60%,辐射70%产区,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为推动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种源自主可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
以“南农小金星”为例,这个2015年育成的切花菊新品种,推出不久就成为了龙头切花企业的主推品种之一。2023年数据显示,“南农小金星”单品年销售量达数百万支,广泛应用于婚庆、节日装饰及日常鲜切花市场。
“以前,国内鲜切花市场几乎被日本等国家的进口品种垄断;现在,以‘南农小金星’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种,已‘反向输出’至日本、韩国等菊花生产大国,实现中国菊花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团队成员陈素梅教授说。
![]()
很圈粉
“南农”出品就是老百姓信得过的精品
实验室育成的品种,如何实现“颜值”变“产值”?陈发棣带领团队建立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推广”的全链条创新机制,给出了答案。“市场、产业需求在哪里,我们的研究就要做到哪里。”这是陈发棣与团队成员交流时,时常强调的话。
团队针对菊花重要性状形成机制不明、主栽商业品种单一、抗耐性差等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攻关。针对抗性强、花期长、花色新、花型奇特等方向,定向创制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收获了产业端和消费端的一致认可。
“我们受欢迎的切花菊品种,比如‘南农衡春’‘南农小金星’‘南农丹心’‘南农红蕊’‘南农斐斐’等,都是结合市场需求育成,很多单品年销量已达数百万枝。”据团队王海滨教授介绍,结合设施切花菊水肥一体化等领先技术,南农菊花已在20多个省市落地生根。
从初代“三剑客”——“南农小金星”“南农粉莺”“南农衡春”,到后来的菊花新秀——“南农丹心”“秦淮紫衣”“南农烟霞”,这些花型花色各异的菊花,或清雅,或灵动,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圈粉”。
“点缀生活的鲜花”“清新又治愈”“把整个秋天的温暖搬回家”“感觉生活都多了几分色彩”……小红书、豆瓣等平台上,花友们对南农菊花的喜爱溢于言表,纷纷晒出“美到自己”的品种,不断成为社交热点。
![]()
产业富
一朵菊花激活“共富密码”
在南京农业大学对口帮扶的贵州麻江县,卡乌村党支部书记罗德章的账本里,记录着“一朵菊花改变命运”的故事。
2016年,陈发棣带领团队在卡乌村种下第一株试验菊苗,如今,这里已建成包含350个品种的千亩菊园,配套深加工生产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直接或间接帮助2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十年来综合旅游收入超2亿元。
在湖北麻城,团队为濒临灭绝的福白菊建立“种源银行”,打造了花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在青海湟中,“南农金菊”让海拔3000米的高原首次实现菊花规模化种植;在云南开远,校地携手开展花卉产业瓶颈攻关,助力当地实现“煤城”到“花城”的产业升级与美丽蜕变……南农研制的菊花口红、护手霜等美妆洗护用品热销全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优品。
![]()
陈发棣表示,“一直以来,我们聚焦花卉的全产业链,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下一阶段,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瞄准全球花卉科学前沿和产业关键问题持续开展协作攻关,为实现我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通讯员 王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