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伶仃洋的薄雾,洒在港珠澳大桥蜿蜒的桥面上时,珠海公路口岸的出入境大厅早已人头攒动。有人背着双肩包,脚步匆匆地赶去香港上班;有人推着装满行李的小推车,带着家人开启一场跨三地的周末旅行;还有人驾驶着货车,车厢里满载着新鲜的粤港澳特产,准备送往另一端的市场。
![]()
这是港珠澳大桥开通 7 年来,每个普通日子里都在上演的场景。截至 2025 年 10 月 22 日上午 8 点,这座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超级工程,已迎来超过 9334 万人次的旅客,通行车辆累计突破 1942 万辆次。数字的背后,是一座桥改变三座城的奇迹,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一个国家书写超级工程传奇的缩影。
![]()
从 “86 万” 到 “600 万”:车流里的湾区加速度
2018 年 10 月 23 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的那一刻,很多人还在猜测:这座全长 55 公里、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大桥,能真正融入三地人的生活吗?
![]()
最初的答案,藏在边检站的统计数据里。2019 年,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全年查验出入境人员 1288 万人次,车辆 86 万辆次。那时,每天从桥上通行的车辆不过两千多辆,旅客大多是怀着好奇心情 “尝鲜” 的游客,或是需要频繁往返三地的商务人士。有人说,这座桥很美,但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有点远。
![]()
但变化,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2024 年,一组新的数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全年查验客流飙升至 2700 万人次,车辆更是暴涨至 555 万辆次。短短 5 年时间,客流量翻了一倍多,车流量更是增长了近 6 倍。到了 2025 年,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 —— 截至 10 月 22 日,客流已超 2510 万人次,车流突破 546 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 17% 和 25%。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站长陈发球的预测掷地有声:“2025 年全年,口岸客流将突破 3000 万人次,车流将突破 600 万辆次。”
![]()
从 “86 万” 到 “600 万”,这组跳跃的数字里,藏着湾区人生活方式的巨变。
家住珠海横琴的李女士,是这波 “跨城通勤潮” 里的一员。“以前去香港开会,要先坐大巴到珠海口岸,再坐船到香港,全程至少 3 个小时。现在早上 7 点从家里出发,开车经港珠澳大桥,8 点半就能到香港中环的公司,比在珠海市区堵车还快。” 李女士笑着说,现在她每周要往返香港三次,大桥成了她 “最可靠的伙伴”。
![]()
像李女士这样的 “跨城打工人”,在大桥上越来越多。他们的车后备箱里,常常装着珠海的新鲜水果、澳门的手信和香港的零食,像是一座流动的 “三地物资交换站”。而在周末,反向的车流同样热闹 —— 香港的家庭带着孩子去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游玩,澳门的情侣到香港迪士尼乐园约会,珠海的游客去澳门品尝地道的葡式蛋挞,原本需要精心规划的 “跨城旅行”,如今变成了说走就走的 “周边游”。
![]()
车流的增长,还带动了三地物流的 “加速度”。在珠海公路口岸的货运通道,每天都有大量满载生鲜食材的货车通行。凌晨从珠海斗门采摘的荔枝,清晨就能出现在香港的菜市场;澳门的新鲜海鲜,上午就能端上珠海市民的餐桌。“以前生鲜运输要走其他口岸,路上至少要 4 个小时,现在走港珠澳大桥,1 个多小时就能到,损耗率从 15% 降到了 5% 以下。” 做生鲜生意的张先生说,大桥不仅降低了他的运输成本,还让更多湾区人吃到了最新鲜的食材。
![]()
从 “尝鲜” 到 “日常”,从 “商务” 到 “民生”,港珠澳大桥用 7 年时间,把 “天堑” 变成了 “通途”,更把三地人的 “同城生活” 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
9300 万人次: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故事
9334 万人次,这是一个庞大到有些抽象的数字。但当我们把镜头对准每个从大桥上走过的人,就会发现,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一段段温暖的回忆。
![]()
故事一:“大桥见证了我们的爱情”
2019 年春节,香港小伙阿明和珠海姑娘小敏第一次一起走过港珠澳大桥。那时,他们刚确定恋爱关系,阿明特意带着小敏从香港开车到珠海,只为让她看看这座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那天桥上有点堵车,但我们一点都不着急,就慢慢看着窗外的海景,聊着未来的规划。” 小敏回忆说,那天阿明在桥上对她说:“以后我们每周都像这样,穿梭在两座城市之间,把两地的家连起来。”
![]()
如今,阿明和小敏已经结婚,在香港和珠海各有一套房子。每个周五下午,阿明都会开车从香港出发,经港珠澳大桥到珠海接小敏下班;周日晚上,小敏再陪着阿明一起回香港,准备新一周的工作。“这 7 年,我们在大桥上往返了不下 300 次,每一次都像第一次一样开心。” 阿明笑着说,他们的孩子今年 3 岁,已经能熟练地说出 “港珠澳大桥” 这五个字,还会指着桥上的标志性建筑说:“这是爸爸妈妈爱情的桥。”
![]()
故事二:“大桥让我的生意越做越大”
澳门商人周先生,是港珠澳大桥的 “忠实粉丝”。他在澳门开了一家手信店,主要卖杏仁饼、肉脯等特色零食。以前,他的生意主要集中在澳门本地和游客群体,想把产品卖到珠海、香港,却因为运输不便而屡屡受挫。“以前送一批货去香港,要先找货代公司,再经过海关查验,前后要 3 天时间,而且成本很高。” 周先生说,那时候他的香港客户很少,因为 “等货送到,新鲜度都降了”。
![]()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周先生的生意迎来了转机。“现在我早上在澳门打包好货物,开车经大桥到珠海,再转物流发往香港,下午就能送到客户手里。成本降了一半,效率却提高了三倍。” 周先生说,现在他的客户里,香港和珠海的客户占了近 60%,他还在珠海开了一家分店,专门卖澳门手信。“这 7 年,我的生意规模扩大了两倍多,这都是大桥给我的机会。”
![]()
故事三:“大桥是我退休后的‘快乐通道’”
今年 65 岁的张阿姨,家住香港,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以前,她想去珠海、澳门玩,要提前几天规划路线,还要抢船票、火车票,“有时候抢不到票,计划就泡汤了”。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张阿姨的 “旅行计划” 变得简单起来。“现在我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早上吃完早饭,坐地铁到香港口岸,再坐穿梭巴士过大桥,一个小时就能到珠海。” 张阿姨说,这 7 年,她已经通过港珠澳大桥去了珠海、澳门不下 50 次,“每次去都有新发现,珠海的公园越来越美,澳门的新景点越来越多,大桥就像我的‘快乐通道’,带着我看遍了湾区的风景”。
![]()
这样的故事,在 9334 万人次里还有很多。他们中有跨城上学的孩子,有两地分居的夫妻,有奔波忙碌的商人,有享受生活的老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大桥的长度,用生活书写着大桥的意义。这座桥,早已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承载着无数人希望与梦想的 “幸福桥”。
![]()
不止是交通枢纽:大桥背后的湾区融合密码
有人说,港珠澳大桥的价值,远不止于 “缩短距离”。它更像一把 “钥匙”,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大门,让三地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
![]()
在经济领域,大桥搭建起了 “一小时经济圈” 的核心骨架。以前,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路交通需要 3 个多小时,现在只需 45 分钟。这短短的时间差,让三地的产业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香港的金融、科技资源,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流向珠海、澳门;珠海的制造业、旅游业,借助大桥吸引了更多香港、澳门的资本和人才;澳门的特色金融、文旅产业,也通过大桥辐射到整个湾区。
![]()
以珠海横琴为例,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横琴吸引了大量香港、澳门的企业入驻。截至 2025 年,横琴新区累计注册港澳企业超过 5000 家,涉及金融、科技、文旅等多个领域。“以前我们在香港做科技研发,想找生产基地很难,成本太高。现在在横琴设厂,从香港过来只要 1 个小时,研发和生产无缝衔接。” 一家香港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说,大桥让他们实现了 “香港研发、珠海制造” 的模式,效率大大提高。
![]()
在文化领域,大桥成了三地文化交流的 “桥梁”。每年春节,香港的舞狮队会经大桥到珠海、澳门表演;中秋佳节,珠海的居民会带着月饼到香港和家人团聚;澳门的艺术节,也会邀请香港、珠海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三地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在大桥的连接下,相互交融、彼此影响。
![]()
更重要的是,大桥改变了三地人的 “身份认同”。以前,香港人、珠海人、澳门人,更多的是 “三地人”;现在,随着跨城生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 “湾区人” 自居。他们说着一样的粤语,吃着一样的美食,过着一样的 “跨城生活”,对 “大湾区” 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
“以前我觉得香港和珠海是两个很远的城市,现在我觉得它们就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区。” 在香港工作、珠海生活的王先生说,他的孩子在珠海上学,同学里有香港的、澳门的,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根本没有 “地域之分”。这种 “不分彼此” 的融合,正是港珠澳大桥最珍贵的成果之一。
![]()
超级工程的背后:一群人的坚守与付出
港珠澳大桥能实现 7 年 9300 万人次的通行量,能成为连接三地的 “幸福桥”,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坚守与付出。他们是边检民警、是养护工人、是环卫工人、是交通指挥者……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大桥才能安全、顺畅地运行,才能承载起无数人的梦想。
![]()
在珠海公路口岸的边检大厅里,边检民警们每天要查验 thousands of 本护照、通行证,平均每分钟要处理 3-4 名旅客的通关手续。“我们每天早上 6 点就要到岗,晚上 12 点才能下班,遇到节假日,客流量高峰期,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边检民警小李说,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站 12 个小时,下班的时候,腿都肿了。但每当看到旅客顺利通关时脸上的笑容,他就觉得 “一切都值得”。
![]()
在大桥的养护现场,养护工人们每天要对桥面、桥梁、隧道进行检查和维护。大桥全长 55 公里,他们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处一处地查,确保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夏天桥面温度能达到 60℃,我们穿着防护服,不到 10 分钟就汗流浃背;冬天海风很大,吹得人都站不稳。” 养护工人老张说,他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想到大桥上有那么多旅客和车辆,就必须 “一丝不苟”。
![]()
在大桥的收费站,收费员们每天要重复 hundreds of 次 “您好”“再见”,要准确地收取费用、发放发票。“有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司机,会说一些难听的话,但我们还是要微笑服务。” 收费员小陈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 “让每一位司机都能开开心心地通过大桥”。
![]()
还有大桥上的环卫工人,每天要清扫桥面的垃圾,保持大桥的整洁;交通警察们,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在桥上指挥交通,确保车流顺畅;救援人员们,24 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情况…… 正是因为有了这群人的坚守与付出,港珠澳大桥才能成为一座 “安全桥”“放心桥”。
![]()
“我们就像大桥上的一颗‘小螺丝钉’,虽然不起眼,但缺一不可。” 一位边检民警的话,说出了所有守护者的心声。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守护着这座桥,也守护着无数人的幸福。
![]()
未来:不止于 9300 万,更有无限可能
7 年,9334 万人次,1942 万辆次。这些数字,是港珠澳大桥过去 7 年的成绩单,也是未来的新起点。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港珠澳大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未来,随着更多配套设施的完善,比如跨境巴士线路的增加、口岸通关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三地交通卡的互通等,大桥的客流量和车流量还将继续增长。陈发球站长预测的 “3000 万客流、600 万车流”,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
更重要的是,港珠澳大桥的成功,为中国超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个 “样本”,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有能力通过超级工程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未来,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更多超级工程的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 “交通网络” 将更加完善,“一小时经济圈” 将覆盖更多城市,三地的融合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而港珠澳大桥,将作为这张 “交通网络” 的核心枢纽,继续见证湾区的成长与变迁。
![]()
当夕阳西下,伶仃洋的海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港珠澳大桥像一条巨龙,静静地卧在海面上。桥上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光带,像一串流动的珍珠,照亮了三地的夜空。此刻,或许还有人在桥上奔波,有人在桥上欣赏风景,有人在桥上许下心愿。
![]()
这座桥,见证了 7 年的风雨兼程,承载了 9300 万人次的希望。它不止是一座桥,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国家的骄傲,一个湾区的未来。而未来,它还将继续书写更多的传奇,迎接更多的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