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退500元的商品,卖家要求妈妈要狂扇孩子5分钟耳光,还要孩子写1000字检讨书,看到这样的条款,你会为了退钱,狂扇孩子吗?
该网友将卖家的荒唐要求曝光后,网友吵翻了天:有人说:“孩子没规矩就得罚,不然早晚会闯大祸”痛批熊孩子的胡闹;也有人说:“这不就是教唆家暴!”。
![]()
![]()
这场争议背后,究竟藏着哪些问题?这到底是退款还是家暴孩子?
离谱退款须知
当一份要求母亲上传“狂扇孩子耳光5分钟”视频才能退款的“须知”,从网络角落里跳出来,砸在公众眼前时,所有人都被这股原始的恶意惊得说不出话。
![]()
这件事的核心是一位化名“李慧”的母亲,和她那位刚满11岁的女儿妞妞,孩子背着大人,用外婆的手机在名为“千岛App”的平台上下单,买了一套价值超过五百元的卡牌。
李女士发现这笔消费后,火速联系卖家,前后不过两小时,商品还在仓库里躺着,并未发货,本以为是一次寻常的未成年人消费退款沟通,没想到,对面扔来一张截图。
![]()
上面罗列的条款,字字诛心,那份所谓的“未成年退款须知”,它要求家长提交一份长达5分钟、持续不断掌掴孩子脸部的视频,并且必须录下清晰的巴掌声。
除此之外,孩子还得手写一篇千字检讨,家长和孩子共同签名、按手印,最后,再补上一段三分钟视频,母女俩一起朗读检豁书,并口头道歉,最后卖家态度强硬到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不照做,一分钱也别想拿回去。
![]()
这份匪夷所思的“须知”,瞬间引爆了网络舆论。
平台客服甩锅
让我们先把目光从那记还没落下的巴掌上移开,看看催生这份“掌掴须知”的土壤,卖家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是因为他抓住了平台规则里的一个真空地带。
![]()
![]()
千岛App的客服在李女士最初求助时,双手一摊,表示这是个人之间的闲置交易,平台“无法强制干预”,建议双方友好协商。
这句“无法强制干预”,就像是给卖家的极端行为开了绿灯,平台的逻辑很巧妙,它将这笔交易定性为个人闲置物品的流转,又强调买家未使用平台主推的、具有更强约束力的“闪购”服务,通过这样的定义,平台把自己从一个责任裁判的角色,降级成了一个提供场地的房东,对屋里的争吵选择性失聪。
![]()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那个被平台拿来当挡箭牌的“闪购”服务,其条款也写明了,寄售的二手商品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这层层叠叠的免责设计,几乎把所有风险和调解的皮球,都踢回给了交易双方。
卖家的逻辑也很直接,他认定李女士就是想借“未成年人”的名义故意“跑单”,让他蒙受损失,于是,在平台不作为的背景下,他启动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力救济”程序。
![]()
其实这种平台监管的失灵,远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千岛App相关的投诉量已经逼近一万条,“售后难”“客服不作为”成了用户评价里反复出现的高频词。
这说明,李女士的遭遇,只是无数类似困境中,因其极端性而被放大的一例,律师说得很明白,11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她的消费行为,未经监护人追认是无效的,法律上完全可以撤销。
![]()
谁对谁错
这份荒诞的“须知”一经曝光,立刻把网络舆论场炸成了一片焦土,有意思的是,激烈的争吵并没有围绕平台责任展开,而是迅速极化为两个尖锐对立的阵营。
一方坚定地站在卖家这边,他们认为“熊孩子”就该接受教训,在他们看来,妞妞的私自消费行为,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直接体现。
![]()
支持这种观点的言论,甚至比卖家的要求还要极端,诸如“连家长也该一起扇”、“扇出血才能长记性”的评论层出不穷。
这种声音背后,是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家长和失范儿童的长期积怨,他们觉得卖家只是做了件“大快人心”的事,用一种粗暴的方式,替社会惩戒了那些缺乏管教的孩子。
![]()
另一方则被这种教唆家庭暴力的行为彻底激怒,他们高举保护儿童权益的大旗,痛斥卖家的行为是在侵犯人权,他们担忧,一旦这种逻辑被默许,任何一个犯错的孩子,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和家庭暴力的双重受害者。
更有人质疑,那些支持卖家的声音里,混杂了不少游戏或卡牌商家的“水军”,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未成年人退款是无理取闹”的舆论氛围。
![]()
吊诡的是,两派人马吵得不可开交,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那个11岁的女孩究竟经历了什么,也很少有人去追问,为什么平台可以如此轻易地置身事外。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该不该打孩子”这个极具情绪煽动性的话题上,一场本应是关于商业规则和平台责任的理性讨论,彻底演变成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情绪化论战。
![]()
在这场席卷全网的风暴中心,站着一个失语的人——11岁的妞妞,卖家把她当成要挟家长的工具,网友把她当成辩论的靶子,平台把她当成一笔麻烦的“个人交易”。
我们不妨试着剥掉“熊孩子”的外衣,去看看这个女孩真实的行为动机,她不是为了恶意破坏,也不是为了炫富,而是源于最简单的同伴压力和社交渴望——同学们都在玩,她也想拥有,想把稀有的卡牌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
在一个数字支付几乎没有门槛的时代,她对屏幕上那个“500元”的数字,并没有概念,现在,想象一下这个11岁女孩的处境,她知道自己犯了个错,而这个错误的代价,可能是让妈妈在镜头前,“啪、啪、啪”地连续抽打自己5分钟。
这件事还成了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热点新闻,这对她的心理安全感、对家人的信任感,乃至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会造成怎样一种毁灭性的冲击?
![]()
事件发酵后,李女士并没有选择以暴制暴,而是开始坐下来和女儿沟通,帮助她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这种理性的教育行为,与那份“掌掴须知”所代表的毁灭性惩罚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语
问题的解药,绝不在于争论“孩子犯错到底该不该打”,真正的出路,在于多方协同,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线。
![]()
家长需要承担起对孩子消费行为的监护与教育责任,平台更不能再以“个人交易”为借口甩锅,必须建立起对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有效识别、干预和保护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下一次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等来的不是另一份更加离谱的“退款须知”。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