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检查电量、搜索信号、设定范围、规划路线、加注药水,一切准备就绪后,随着兰正润的精准操作,田埂边的无人机“嗡”地一声腾空而起,沿着设定好的路线,穿梭于姜苗的绿浪之中,平稳而均匀地在田间喷洒农药。
“提前设好范围与点位,无人机洒药后便能自动返航,5亩地只需5分钟左右。”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兰正润,选择回到家乡,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新农人”。如今,他已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马王村小有名气的无人机“飞手”,不仅用科技管护着自家田地,也常常受托为乡邻们提供无人机服务。
![]()
兰正润在做无人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受访者供图
与“00后”兰正润“一步到位”的选择不同,他的父亲蒋正伟当年却走过了一段不一样的路。“搞过绿化、做过运输,想来想去还是种地踏实。”2013年,蒋正伟来到马王村流转了330多亩土地,把“家”搬进了当地的烤房群,踏踏实实地当起了村里的“职业庄稼汉”。
起初,他沿用传统模式单一种植烤烟,每年九月采收后,土地便陷入近半年的闲置。在隆阳区板桥烟叶收购站工作人员的建议下,蒋正伟开始进行烤烟和水稻轮种:一年种水稻、一年种烤烟,水稻或烤烟收获后又能种植洋葱、四季豆。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节约种植成本。
规模慢慢做了起来,可“靠天吃饭、靠力干活”的难题却没少困扰蒋正伟:“传统人工施肥、喷药费时费力,用量也不够精准。”他意识到,要提升效率,先进的农技、农机也得跟上。
改变始于2023年的一个手机视频。“我在手机里刷到别人用无人机打药,又快又好,立马就心动了!”蒋正伟没有犹豫,很快联系购买了一台无人机,从零开始一点点学起来,他也因此成为马王村里最早一批用上无人机的农户。
![]()
兰正润操作无人机进行田间管护。受访者供图
起初还有人担心蒋正伟“玩不转这高科技”,可他却很快就上手了:“就跟玩手机一样,没那么难!”说起来简单,但蒋正伟心里清楚,每次操作时自己必须保持高度专注,把数据设置准确,才能确保每次作业精准又安全。
“以前四五个人干一天才能干完的活,用无人机一个多小时就搞定了。”尝到甜头的蒋正伟,今年又新购置了两台无人机和其他几台农用小型机械,这位种地“老把式”还把无人机技术教给了儿子。
在智慧农业的浪潮中,“新农人”利用新技术改变着传统的劳作方式。“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由2020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55%。(雷霁、徐生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