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知道古人对“柴米油盐”的看重,却忽略了另一种硬通货:衣服!
《水浒传》第十二回,杨志与索超比武,书中特意写道“两人都脱去了上身衣服,各显神通。”
施耐庵在细节方面真的厉害,尤其是打架甚至性命相搏的时候,他可能在张士诚手下干过,对这些耳熟能详。
![]()
过去的穷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就是最后一笔钱。
哪怕是黑漆麻乌的破棉袄,当铺掌柜可能会喊一声:虫吃鼠咬一件!然后拿出几十文铜钱,让穷人还能美美吃上一顿。
品相好的袄子,当出点碎银子都是很正常的。
明代《金瓶梅》第九十六回写叶道袍“当了三钱银子”,而清代《姑妄言》里贫士“将一件青布直身当了一百文”。
现代人别说卖钱,就是破了一个洞都懒得补,那古人为何这么看重?
![]()
老照片都是晚清民国时期
首先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棉花是宋元时期才传入中国,其实比你想象的还早得多。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新疆民丰县的汉代古墓里,就出土了棉织物。
古代叫“白叠”,准确来讲那时候只是在“西域”地区种着,中原人基本没见过。
唐朝时候,长安城里西域商人前来贸易,贵妇人摸着棉布又软又暖,非常惊讶:竟然比丝绸还保暖,比普通人穿的麻布舒服多了。
![]()
网络绘图
李世民灭掉高昌国的时候,带回来“高昌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新疆棉”。此后大批打工人“昆仑奴”的出现,也促使了纺织业的繁盛。
但根本没办法普及,原因就是贵且产量稀少,对本土的丝织业造成不了多大冲击。
冬天的穷人,尤其是靠北方的,一个字:熬!能熬过去就多活一年,否则就交代了。
杜甫那句“布衾多年冷似铁”才是真实写照,穷人麻布衣,冬天往里面塞芦苇、柳絮。既不保暖还扎人,而柴禾一到冬天就涨价,你想想有多难。
![]()
到宋朝,特别是南宋就好多了!因为那时候南方的福建、广东等地开始大规模种棉花。
这是个革命性变化,有个特别关键的人物叫黄道婆,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吧?
她在海南住了几十年,把黎族人那套纺棉技术学得透透的,回到故乡松江府(现上海一带),教大家怎么做轧棉车、弹棉弓,还有三锭纺车。
技术一推广,松江府后来成了全国棉纺业中心,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
但穷人还是很难,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一匹棉布高峰时能卖到一贯钱(既1000文铜钱),南宋后期产量大了也要卖300~500文钱。
一个普通工匠干一天活也就挣个几十文钱,还要支付全家的开支,经常几个月才能存下来买一匹布的钱。
这还没完,自己家人有技术倒也罢了,不然请人做成衣服这又是一笔开支!有人问那干嘛不买成衣呢?当然是贵了,有时候贵上好几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古代老百姓的口头禅。这还是收入稳定的,更穷的人冬天有一件衣服穿就不错了,“路有冻死骨”这可不是玩笑话。
![]()
明朝时朱元璋做了一件好事,他下令只要家里有5~10亩田,就必须要种植棉花、桑、麻各半亩。如果是10亩以上就种一亩,否则重罚。
为啥这么狠?因为他出身贫寒,知道老百姓冬天挨冻的滋味!
那时候在北方,普通人一件棉袄、一床棉被,是能直接当成嫁妆的。
民间有句老话:“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个“热炕头”的前提,就是得有条棉被。
虽说条件好了不少,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计算过,一件棉衣需棉花十余斤,相当于贫户半月的口粮钱。
![]()
到了清代情况反而更糟了,原因就是“人口大爆炸”,通过最廉价的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大量种植,一度超过4亿人。
只要人聚居的地方,山上的树木基本都被砍光,抢个动物粪便都能闹出人命。
再加上贪官污吏的各种盘剥,家徒四壁的赤贫户开始大量出现。棉衣一类的价值对普通人来说,又开始变得昂贵起来。
《清实录》里还记载过,直隶地区的农民冬季当掉棉衣换粮食,等开春再赎回。当票上“破旧无补”等贬损词,就是为了盘剥故意写的。
![]()
很多古籍里都有一个描写,那就是在大战之后,很多老百姓扎堆出现,开始扒死人衣服。书上寥寥几个字,写尽多少辛酸。
我们如今随手就能买到的纯棉T恤,在古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富裕。对他们来说,一件破棉袄是可以传承的家当,也是尊严所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