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杜春娜 通讯员 孔雪 徐智豪
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锚定“艺术市中”建设核心目标,系统性推进资源整合、场景创新与服务升级,构建起“全龄覆盖、全域融合、全链贯通”的文化发展新格局,让文化艺术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更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底色。
“多元融合+全龄友好”艺术空间矩阵
二七新村街道以“厚植文化根基”为核心,打破传统空间边界,整合高校、企业、公益机构等多方资源,建立“功能复合、场景联动、体验丰富”的文化艺术阵地体系,让艺术空间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文化港湾”。
“艺术+”场景创新,激活空间功能。聚焦不同群体需求,开设社区大学、青年夜校、家长学校等多功能文艺活动场所,包括妇儿家园、舞蹈室、书画室、科普馆等多功能活动室,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功能从“单一使用”向“多元融合”升级。通过青少年主题涂鸦墙、“心语信箱”、幸福知识角等微改造,将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人文艺术展示窗口”,满足居民碎片化文化需求,让艺术气息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
全龄覆盖,打造普惠性文化空间。联合省青少年宫提档升级叮咚绘本屋、三味书屋等共享空间,增设图书室、自习室功能,不定期开展阅读分享、艺术启蒙活动。依托文化书院、孔子学堂等传统文化载体,举办中秋晚会、端午邻里节等民俗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传承。同步开展舞蹈、书法、八段锦、养生课堂等精品课程,构建“艺术熏陶+健康守护”的双维服务场景,使老龄群体在艺术体验中享受健康服务。
![]()
![]()
“精准对接+创新赋能”全龄文化生态
二七新村街道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深耕服务维度、创新服务形式,打造覆盖“一老一小”的普惠性文化服务体系,让艺术服务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生活”。
针对青少年成长需求,携手育新小学、育文中学等辖区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技艺体验、手工艺教学等形式,让青少年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联合育明幼儿园共同推进“家园社协同育人”项目,开设“社区游戏营”、家庭教育活动,构建“社区+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闭环,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针对中老年群体精神需求,打造“活力银龄”服务品牌,联合山东省公共卫生中心等单位举办健康义诊,邀请“爱暖夕阳”“红红火火”等社区文艺团队现场献艺,创新推出“音乐+党史”沉浸式党课,以红色旋律为载体,将党史学习融入艺术体验,让红色教育从“理论灌输”变为“情感共鸣”。
![]()
![]()
![]()
“本土骨干+传承创新”文艺内生动力
二七新村街道以“激活创作动能、培育本土力量”为动力,深耕文艺人才挖掘、团队建设与非遗传承,构建“传承有根基、创新有平台、展示有渠道”的文艺发展生态,让本土文化活力持续迸发。
建强本土文艺队伍,夯实人才根基。深入挖掘辖区文艺人才资源,培育形成“专业团队+志愿队伍”的双轮驱动格局,重点打造“爱暖夕阳”舞蹈队、“红红火火”舞蹈队、“莺歌合唱团”等多支专业文艺团队,常态化开展培训与演出活动,年均参与区级、街道级文艺活动20余场,组建由文艺骨干、退休党员群众构成的“银发卫士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30余次,服务居民2000余人次,成为社区文化传播的“移动载体”。
创新创作平台,推动传承与创新。依托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非遗展览、手工作品大赛10余场,通过微信视频号、图文海报等形式扩大传播,覆盖居民5000余人次,让非遗走进日常。创新“晚晴”书画室授课模式,构建“线上直播+线下实体”双课堂体系,累计开展线上直播30余场、线下课程10余次,实现书画艺术“线上普及、线下深耕”。梁南社区书画爱好者协会增设山水班、篆刻班,形成“书法+绘画+剪纸+篆刻”的多元教学体系,为文艺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
![]()
![]()
![]()
![]()
下一步,二七新村街道将持续推进艺术空间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与高水平资源、加大人员艺术素养培训,不断加强公共空间艺术化与数字传播创新,带动居民从“文化享受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创造者”,真正让艺术融入社区肌理、扎根群众生活,为“艺术市中”建设贡献二七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