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星标”,暂存文章,查找更方便!

【 奔驰、大众、通用、沃尔沃都在布局储能,开辟第二战场 】
零碳情报
![]()
![]()
车企破圈,进军储能市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特斯拉、比亚迪开始,都是造车企业,但储能市场也做得很好。
后来,一些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也开始进入。比如蔚来,在2025年7月正式发布“蔚能储能科技”,面向工商业与家庭用户;理想汽车也宣布成立“理想能源”,将在2026年前投建首个100 MWh级储能项目,同时与中石化探索“充储一体”站布局。
造新能源汽车的进入储能市场,顺理成章,因为动力电池跟储能有天然的关联,电动车本身就是“移动电池”,车企具备天然的储能技术基础。通过进入储能市场,可以延展车网互动商业模式,从“造车”向“造电网资产”延伸。
但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些传统车企也开始进军储能市场,包括大众、奔驰、沃尔沃、丰田等跨国车企,密集落地储能业务,试图在这个预计规模超万亿的赛道中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首先是大众集团。作为传统汽车巨头,大众集团近年来通过其子公司 Elli Group(主要负责充电、能量管理与储能系统)积极布局新能源生态。
2025年 9 月,Elli 在德国发布了一项双向充电(又称 V2H/V2G)家用试点项目,该项目将于 2025 12 月启动,家用壁盒(wall-box)支持11 kW双向直流充电,可实现家庭太阳能系统、车辆电池与家庭/电网之间的能量双向流动。
此外,大众旗下多款 ID. 系列车型(77 kWh 电池)已具备双向充电能力,可与家用系统配合,实现“车即储能”场景。
在瑞典,上述 V2G 项目也已进入试点阶段,与 Vattenfall 等合作,通过 200 辆 VW 车+200 台双向充电装置探索车用电池连接家庭/电网的商业化路径。
通过这些动作,大众集团不仅在车辆制造上发力,也在“车-储能-电网”价值链中抢占位置。
其次是奔驰集团。奔驰在储能市场的动作也颇为显著。其子公司 Mercedes Benz Energy 专事固定储能系统(stationa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ESS)业务,产品从住宅、商用到电网规模均有覆盖。其一款“MBESS”容器式系统可在一个 13 英尺高立方箱体内集成约 1.56 MWh 容量,功率可选 600 kW、1.2 MW,且可多系统组合至 100 MWh 以上规模。
在家用/车用延展上,奔驰也提出“MB.CHARGE Home”生态系统:从 2026 年开始,其新电动车将支持双向充电,配合壁盒、绿电套餐、车电一体化管理,使车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家庭储能单元。
第三是沃尔沃汽车。沃尔沃集团旗下 Volvo Energy 近期在瑞典哥德堡客户日活动上,正式发布 PU2000 储能系统,以差异化设计切入工业级市场。该系统采用集装箱式结构,集成电池簇、PCS(储能变流器)、液冷系统、消防装置与 EMS 控制系统,具备 “出厂即用” 特性,全部环节均在瑞典本土完成设计、开发与制造。
不同于传统储能系统的 “降本导向”,PU2000 更强调 “收益属性”:除优化企业能源使用、助力碳减排外,还可直接参与电力市场,通过辅助服务或电价套利获取收益,真正实现从 “成本中心” 到 “收益中心” 的转变。
还有丰田汽车,推出家用储能系统“O-Uchi Kyuden System”,与混动车及EV协同。在日本、东南亚市场主推“车电融合”模式。
2025 年8 月,丰田与马自达联合宣布,双方在日本广岛厂区开始采用 Toyota 的 “Sweep Energy Storage System”进行现场测试。该系统使用了来自电动化车型的电池组,通过两家厂区的能源管理系统(EMS)连接,验证充放电的稳定性和效率。未来系统目标是调节厂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如屋顶太阳能)与用电之间的波动,从而支持碳中和目标。
丰田指出,此类系统代表“电动车电池生态”之外的一个重要路径:不仅仅制造车,更布局电池、储能、能源管理体系。
美国通用汽车也开始布局储能。今年7月,通用汽车与 Redwood Materials 签署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加速部署使用通用汽车在美国制造的新型电池和通用汽车电动汽车的二手电池组的储能系统。
此次合作标志着通用汽车的先进电池技术向电动汽车以外的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以通用汽车和 Redwood 现有的合作为基础。
为何车企纷纷进军储能?除了是一个增长迅速的红海市场外,还因为车企技术与产业链共通优势。
汽车电动化的核心之一是电池系统:电芯、模组、热管理、BMS(电池管理系统)等,这使其具备进军储能系统的技术和产业链基础。将车用电池延伸至固定储能,是逻辑自然的延伸。再加上如二次利用电池包、旧电池回收等路径也可提升资源效率与盈利空间。
多元化战略与风险分散也是主要原因。随着电动车行业竞争加剧、补贴退坡、成本上升,车企有动力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储能系统为其提供了“造车+造电”的双重赛道。
此外,许多国家将储能纳入能源转型战略,提供补贴、税收优惠、储能与可再生电力捆绑项目。车企进入储能,也可享受政策红利、打造“能源服务提供商”形象。
不过,储能系统虽然增长快,但竞争者非常多,是一个红海市场,参与者有电池厂、电力公司、专门储能系统供应商。现在车企进入,除非快速抢占规模与成本优势,否则可能被边缘化。
而且储能系统要求高可靠性、长寿命、运维服务、复杂电力市场参与机制。车企若只是“硬件制造者”,可能难以掌控整体价值链。
可以预见,未来 3-5 年,将是车企储能布局关键期。成功者或将成为未来“能源+交通”生态的核心玩家,而那些跟风但准备不足的或将被淘汰。
(整理:小博)
参考资料:
1.高工储能:大众、奔驰、沃尔沃等车企巨头“扎堆”储能红海
2.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mercedes-benz-test-11-mwh-battery-harness-power-swings-rastatt-plant-2024-03-20/?utm_source=chatgpt.com
3.https://www.volkswagen-group.com/en/press-releases/iaa-mobility-2025-elli-launches-bidirectional-charging-pilot-and-starts-recruiting-19857?utm_source=chatgpt.com
4.https://group.mercedes-benz.com/company/mercedes-benz-energy/energy-storage-system.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5.https://news.gm.com/home.detail.html/Pages/news/us/en/2025/jul/0716-GM-Redwood-Materials-pursue-use-US-built-batteries-energy-storage.htm
联系和关注我们↓(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