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车在俄罗斯火得有多快?
![]()
2024年夏秋之际,中国品牌在俄汽车市场份额迅速突破60%大关;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该比例仍稳定维持在55%上下。而回溯至2021年,这一数字尚不足5%,增长速度堪比火箭升空,令人咋舌。
去年8月的销售榜单更是震撼业界——俄罗斯当月销量前十的车型中,竟有九款来自中国品牌。舆论纷纷感慨: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扩张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期!
![]()
游戏规则突然改变
正当中国车企沉浸于市场空白带来的红利之时,莫斯科方面悄然调整战略方向。
克里姆林宫高层心知肚明:刚从对西方供应链的依赖中脱身,绝不能立刻陷入对中国制造的新依附。于是,一套精准且层层递进的调控措施迅速落地实施。
首招直击价格敏感点——自2023年8月起,俄罗斯连续上调进口车辆报废税。截至2025年一季度,该项费用已飙升至6.04万元人民币,相较2023年初翻了一番还多。
![]()
这笔额外成本最终全部转嫁至消费者,导致整车售价平均上浮10%至15%。低价区间因此出现真空地带,为本土车企腾出宝贵生存空间。
紧随其后的是技术门槛加码。俄方宣布将对中国产汽车实施更为严苛的准入认证流程,工业与贸易部部长更公开点名三家中国车企,指出其产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此举表面是质量监管,实则释放明确信号:若想长期立足俄罗斯市场,必须遵守本地规则,并以核心技术赢得信任。
![]()
更进一步,俄政府彻底封堵“灰色清关”路径。过去许多车辆通过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以平行进口方式入俄,借此规避部分税费。
自2024年起,经由第三方转运的车辆须补缴全额关税,不仅切断了非正规渠道的利润链,也严重影响零配件供应体系。数据显示,配件交付周期延长约三成,恰好击中车主最不满的售后服务短板。
![]()
最后一环则是大力扶持本国品牌。俄罗斯对拉达(Lada)等民族汽车制造商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并借助政府采购项目托底销量。
更有甚者,政府推动多家车企将超过一半产能转向国防军工订单,借军民融合模式保障现金流稳定。即便技术水平暂时落后,也能在政策庇护下持续运转。
这一系列组合举措成效显著:本土品牌市占率由两年前的20%强势回升至当前的40%。
![]()
中国车企的牌桌博弈
面对局势逆转,中国车企迅速意识到:依靠低价倾销和快速供货即可轻松获利的时代已然终结。若要留存,就必须完成身份转换——从短期套利者变为深度参与者。为此,企业纷纷推出三项核心应对策略。
其一是推进本地化生产,变出口为制造。长城汽车选择重资产投入路线,计划大幅提升图拉工厂年产能至20万辆,并力争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65%。这不仅是规避高额关税的有效手段,更是向俄方展示长期合作诚意的政治表态。
![]()
奇瑞则采取轻量化布局,采用半散装件(SKD)模式,在三家俄罗斯本地工厂进行组装作业。其位于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新建产线已获得国产车型认证资格,可享受高达40%的关税优惠,兼具灵活性与效率优势。
其次是对服务体系全面升级,由单一卖车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过去,中国品牌常被诟病售后网络薄弱、配件响应迟缓,出租车司机普遍将其视为过渡性用车。
如今,理想汽车专门设立海外运营部门,开设首家官方授权经销商,主动与不规范的平行进口商划清界限,重塑品牌形象。
![]()
行业层面亦形成合力,搭建中俄联合汽车服务平台,整合维修站点与配件仓储资源。宇通客车更是前瞻性地在当地建立20个驾驶员培训中心,系统化传授车辆使用与维护知识。
这些努力旨在积累用户口碑,为未来与可能重返的日韩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做好准备。
最高层级的战略,则是与中国国家战略协同联动,从被动适应市场转为主动融入东道国发展规划。比亚迪携手俄罗斯本土工业巨头GAZ集团共同开发新能源车型,精准契合俄方推动电动化进程的政策导向。
![]()
中国重汽更进一步,与卡玛斯(Kamaz)达成战略合作,联合研制军用重型运输车关键部件,直接嵌入俄国防后勤体系。这种深度绑定不仅带来政策倾斜机会,更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一环,极大降低政治风险。
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无拘无束高歌猛进的阶段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由俄方主导规则、多方势力激烈角逐的全新格局。
克里姆林宫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清晰可见:无论外资多么强势,汽车产业的主导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本土品牌、深度扎根的中国车企以及伺机回归的日韩力量三方角力的舞台。
![]()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与起亚早已暗中布局,仅2024年以来就在俄罗斯注册了20余项新商标。当年出售工厂时还保留回购条款,足见其从未真正放弃这片市场。
但对中国车企而言,这场变局并非倒退,而是一次高强度的压力测试,倒逼企业从追求短期收益转向注重长远战略布局。
结语
![]()
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型趋势:尽管对俄整车出口量有所回落,但同期对阿联酋、墨西哥、比利时等市场的出口却呈现爆发式增长。俄罗斯在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排名中,已从首位滑落至第三位。
显然,中国车企正在践行“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全球化智慧。这场发生在莫斯科寒冬中的产业博弈,最终锻造出的,将是一支更具韧性、更能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挑战的中国汽车军团。
![]()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8月中国自主车企占据60%俄罗斯市场 销售近50万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