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韩秋 顾潇)“一个字叫‘赞’,两个字叫‘来斯’……”10月22日晚,扬州少堂书场内传出阵阵方言互动声,江苏省扬州市市级机关青年夜校第一期“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课程正式开班。这门兼具“新鲜度”与“乡土气”的特色课程,吸引了40余名机关工作的青年踊跃参与,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破解基层沟通难题的创新实践。
![]()
本次课程特邀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一级演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谭敏授课,为青年干部带来专业系统的方言教学。“方言课程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25岁的湖南衡阳小伙欧青瓒,是扬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邗上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他的话道出了不少外地来扬工作青年的心声。在日常工作中,欧青瓒经常遇到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人,“刚入职时听不懂方言,无奈只能找同事当‘翻译’,不仅耽误工作效率,也很难真正走进老百姓心里。”
![]()
这样的沟通困境并非个例。不少外地学员和一些本地学员都表示,存在“不会说、不敢讲”方言的问题。而部分“老扬州”则面临“听不懂、不会讲”普通话的难题,导致一些年轻的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时,常因语言隔阂陷入尴尬境地。广陵区汶河街道办事处的夏润立虽来自离扬州不远的泰州兴化,但是和辖区里的“老扬州”们交流,还是经常会“蒙圈”。“‘老扬州’有很多俚语,我经常听不懂,比如有一次群众跟我说‘扣到老杨树上的’,我一开始没搞懂,后来追问了才知道是稳了的意思。”而来自内蒙古的王小雨,在扬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班,他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虽然平时也学了几句扬州话,但要想和老百姓顺畅交流,依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比如说‘不紧干’,语气不同意思竟完全相反,这样的词对我们外地人来说就非常困难了。”王小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参加“夜校”学习扬州方言,就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扬州这座城市,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
![]()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要把话讲到老百姓心里去,首先得听懂老百姓的话。”扬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书记王友芳表示,此次报名参加的学员绝大部分是外地人,开设方言加文化课程既是对扬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又是破解基层沟通壁垒的务实举措。下一步,青年夜校还将围绕基层工作需求,陆续开设地方民俗、群众工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帮助机关青年干部,特别是外地来扬工作年轻人更快融入基层、更好地服务群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