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十年前,日本还在教中国如何造车;十年后,中国用电动车敲开了日本市场的大门。
2023年10月的东京车展,比亚迪展台前排队的人群绕了三圈,相机的闪光灯像星星一样闪烁,一位日本记者连续三次确认手中的数据,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
日本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
编辑:倏禹
十年学生如何超越老师?
2023年10月的东京,秋高气爽,这个曾经被日本车企视为"主场秀"的地方,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份反转。
比亚迪带着海豹、元plus等一众战将浩浩荡荡开进展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中国汽车品牌在这里大规模亮相。
![]()
更让人震撼的是展台前的景象,围着比亚迪的人群和闪光灯,热度甚至盖过了主场的丰田、本田。日本媒体不得不感慨:"中国汽车产业好像只用十年,就走完了我们五十年的路。"
这不是简单的追赶,而是降维打击。如果说比亚迪的成功是规模加技术的结果,那么蔚来又展示了不一样的可能。这家公司的车定价在30到50万人民币,瞄准豪华车市场,比特斯拉和一些德国传统豪华品牌门槛还高。
![]()
它凭什么?答案不是打价格战,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从2016年起,蔚来的研发投入加起来已经超过500亿元。
这么多钱砸下去换来了一整套厉害的"技术全家桶",再加上BaaS电池租赁服务,大大降低了消费者买车的门槛。
![]()
这已经不只是造车了,而是在搭建一个全新的能源服务生态,这种商业模式创新,让习惯了传统4S店模式的日本同行又好奇又不安。
现在不管是法系车、德系车,就连日系车,在中国自己的市场里,份额都在被快速抢走。而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稳稳占了七成。
![]()
这种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让整个日本汽车界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丰田章男曾带着企业坐稳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可现在,他不得不面对来自中国的强劲挑战。
日本汽车业的辉煌能说上好几年,丰田的混动技术、本田的发动机技术,曾经是全球车企都要模仿的标杆。东京车展更是他们的"主场秀",过去几十年,核心展区永远是丰田、本田的天下。
![]()
媒体报道全是"日本技术引领全球"的调子,连其他国家的车企去参展,都像是"来学习的"。可现在,风向真的变了。
一边是比亚迪展台的人挤人,一边是丰田混动车型前没多少人,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日媒体配的标题特别直接。
![]()
日本制造业的震撼与无奈
日本原本算着,中国会慢慢跟着他们搞混动,没成想咱们直接跳过混动,一门心思做纯电。还把产业链从头到尾打通了,电池、电机、电控,连车规级芯片都能自己造,不用看任何外部供应商的脸色。
这就好比开车遇到堵车,聪明的司机会立即寻找新路,而不是在原地等待。中国选择了"换道超车"的战略,这一招让日本始料未及。更让日本震惊的是高铁领域的逆袭。
![]()
日本新干线早年间在全球抢订单,泰国、澳大利亚的不少项目,都被他们以"技术领先"拿下。那时候他们觉得"高铁只有日本最靠谱"。
可这些年,中国高铁开始走出去,阿根廷的圣马丁线、印尼的雅万高铁、埃及的斋月十日城轻轨,最后都选了中国中车。
![]()
因为中国跟日本不一样,日本只卖列车设备,后续的轨道建设、维护培训、甚至资金支持,都得找其他公司合作。
中国是"一竿子插到底",从前期勘测设计,到中期建设施工,再到后期运营管理,全打包了,价格还比日本低不少。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就像做菜需要的所有调料都在厨房里,不用临时跑超市。
![]()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门类的国家,这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基础。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联动,加速从实验室成果到量产应用的转化过程,缩短了开发周期。
在精密制造领域,中国也开始有了突破。比如工业机器人,过去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的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里占了很大份额。他们觉得"中国造不出这么精密的设备"。
![]()
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不仅能做简单的组装,还能做芯片封装、汽车焊接这些高精度工作。
甚至出口到了德国、法国的不少工厂,性价比已经超过日本了。这种全方位的突破,让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地位。
![]()
中国制造30%份额意味着什么?
2025年前五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69.9万辆和560.8万辆,同比增长45.2%和44%。这一数据比十年前的起步阶段增长数十倍,那时产量仅在百万辆级别。
全球每10件工业品,就有3件印着中国制造,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的现实。日本媒体这些报道,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故意夸大,而是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
![]()
以前总有人说"中国技术不行",可现在,连曾经的技术强国都在认真研究我们的进展。甚至依赖我们的技术,这已经说明了一切。在船舶建造领域,中国14年稳居首位,前三季度输出份额达51.7%。
过去依赖简单组装,现在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数字化模拟,建造周期缩短三分之一。日媒报道中强调,这种技术进步重塑了海运市场,中国订单覆盖全球主要航线。
![]()
相比早期阶段,现在的船舶在环保指标上领先,满足国际排放标准,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智能手机出口同样全球领先,2025年第二季度增长5%,市场份额超四成。
从过去组装外资品牌到如今自主设计处理器,技术自给率大幅提升。这种推进源于研发投入,相机和电池性能从百万像素到亿级跃升。
![]()
日媒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产品遍布全球街头,这反映出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日本产业界还盯着车间、生产线和能看见的产品时,更深的焦虑已经蔓延到了看不见的领域,那就是人才。
这才是推动所有创新的核心引擎,他们慢慢意识到,中国真正让人忌惮的可能不是那些工厂。而是背后庞大又高质量的人才库,有数据显示,全球被认定的高端人才里,华裔占比居然高达47%。
![]()
这个数字已经够吓人了,在一些决定未来的尖端科技领域比例还更高。比如在日本和美国的AI行业,华人高端人才比例分别达到了惊人的66%和75%。
照出的是一个文明的复兴
日本媒体人加藤嘉一就分享过他的经历,他说在日本社会,不管到哪儿好像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崛起早就不是单纯的新闻话题,而是整个社会都在聊的热门事儿,尤其在大学里,这种感受更真切。
![]()
汉语已经悄悄取代英语,成了日本大学里最受欢迎的第二外语。日本大学生和中国顶尖大学的同龄人交流后,经常会被震撼到。他们惊讶于中国学生英语说得溜、处理信息能力强,还有开阔的国际眼光。
这种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比新闻里的大道理更真实、更让人难受。日本的"威胁论",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反映了对中国崛起的高度认可。这种情感并不完全源自敌视,而更多的是源自对中国快速崛起的畏惧和尊重。
![]()
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破,在全球软实力的建设上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这让日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尽管日本在国家安全和经济方面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但在社会层面,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却存在明显的分裂,日本的精英阶层,尤其是政界和商界,对中国有着更为复杂和理性的认知。
![]()
他们不仅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更看作是一个全球性的强大参与者,深知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而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却显得比较落后,很多人仍然受限于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
环境污染、游客素质差等负面话题依然主导着日本大众对中国的认知,这种信息差距使得不同阶层对中国的认知差异巨大。
![]()
从产业变革到人才竞争,再到社会矛盾的映射,日本的"认知分裂"无不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崛起的现状。中国不再是一个模仿者,而是开始在许多领域成为引领者和定义者,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威胁论"在日本如此受欢迎。
这个词不再仅仅是恶意的标签,它更像是对日本旧有优势地位被挑战后的心理反应。强者面对变革时的不适应和不安,投射到了对中国的恐惧上。
![]()
中国的强大,不是吹出来的,是无数企业、科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航母技术的攻关,芯片产业的突破,每一步都不容易。
现在日媒的这些报道,不过是帮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这份强大,也让我们更清楚。只要踏实往前走,不慌不忙搞发展,未来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惊喜,中国的强大,还会有更多人看在眼里、认可在心里。
![]()
结语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文明底蕴的必然体现。
未来十年,中国将在更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该如何把握时代机遇?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