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区以观音街道为试点,创新实践“1543”工作法,通过系统化构建志愿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新动能。这一创新实践为全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1”核引领,建强阵地、汇聚合力
针对基层志愿服务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我区指导试点街道构建起“社区党委+居民小组(安置小区)党支部+两新党支部”合力抓治理的组织架构,依托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法治文化广场及社区公园,打造集服务、活动、宣教于一体的志愿服务主阵地。通过整合辖区17家驻区单位资源,推动阵地共享、活动共联、服务共抓,累计开展共建活动20余场,服务群众600余人次,实现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的提档升级。
“5”队联动,分域建设、精准服务
基于居民需求多元化特点,我们按照“分领域、分区域”壮大志愿服务力量的思路,在试点街道打造专业化志愿者工作队,下设五支特色分队,现有成员105人。各分队聚焦特色服务,“老骥行”累计调解纠纷30余起,服务老年人超300人次;“战旗红”投身平安建设,参与应急抢险12次,巡逻超100小时;“新乡贤”贡献治理良策40余条;“巾帼情”组织邻里活动30余场;“百事通”开展政策宣传50余次,便民服务超1000人次。通过分类建队、按需服务,实现“一队一特色”的精准服务模式。
“4”步闭环,项目运作、高效响应
为破解民情响应不及时、问题处置不到位的难题,我们在试点街道建立“双向收集—分类派单—统筹处理—吹哨报到”四步处置机制,依托线上线下渠道,累计收集居民需求300余条,培育“关爱独居老人”“文艺进家园”等10余个志愿服务微项目。同步完善协调保障机制,启动“吹哨报到”5次,成功解决社区层面难题12个,形成“群众提需求—社区派项目—队伍抓落实—难题联动解”的闭环管理模式。
“3”管齐下,常态激励、长效运行
为确保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试点街道创新实施“积分管理、多维考评、动态调整”三项机制。截至目前,志愿者累计积分达5800分,兑换服务120人次;开展多维考评6次,评选星级志愿者25名,社区“民星”10名;根据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队员2名。这一体系推动形成“奉献—积分—激励—再奉献”的良性循环,志愿者活跃度保持在95%以上。
“1543”工作法的成功实践,为全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示范样本。下一步,我区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扩大覆盖范围,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在更多社区扎根生长,让志愿者队伍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共绘“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新图景。(图文 黄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