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闭幕的20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 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十四五”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接续推出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是最高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核心论断,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遵循。
这句话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中国搞现代化,不是为了追求“高大上”的数字或形式,而是要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好,让每一个人都能从现代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好”,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暂时的改善,而是长期的、可持续的福祉提升;不是脱离实际的“福利赶超”,而是立足国情、循序渐进的民生改善。
![]()
一、“民生为大”的核心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本质,是把人民放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位置。这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有着根本区别——西方现代化追求的是资本利润最大化,而中国现代化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体现在三个层面。
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推进治理,最终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从细微处着手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完善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都是针对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推出的举措。
衡量现代化成效的标准,不是GDP增速有多快,而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多高。比如,2023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超过95%;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减少垫付420多亿元。这些数据背后,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民生为大”的实践逻辑,不是“福利赶超”,而是“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
需要明确的是“民生为大”不是搞“福利主义”的赶超,而是立足国情、循序渐进的民生改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高质量发展来积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而不是脱离实际地“寅吃卯粮”。
这种实践逻辑,体现在两个“统一”上。
发展与民生的统一。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前提,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比如,2025年中国GDP总量预计达到140余万亿元,按汇率折算约14.17万亿美元。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而民生改善又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发展注入了动力。比如,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就业质量提升,进而推动了产业升级。
当前与长远的统一。民生改善既要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也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养老问题上,我国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居家社区养老”的多层次体系,既保障了当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又为未来的老龄化趋势做好了准备;在教育问题上,推进“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既解决了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又为孩子的长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民生为大”的具体体现,包括从“宏大叙事”到“民生细节”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体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最新的政策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1. 教育要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我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县中托管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模式,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比如,河南某农村学校通过与城市名校合作,引入了优质师资和课程,学生的升学率提高了20%。
学前教育普及。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2023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5%,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职业教育提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比如,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月薪超过8000元。
2. 医疗要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医疗是民生之要。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医保覆盖与报销。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5%以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统筹地区,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5100多万人次,减少垫付420多亿元。
药品降价与可及性。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将高价药纳入医保目录。比如,2021年将治疗肺癌的“奥希替尼”从每盒1.5万元砍到0.5万元,让肺癌患者用上了“救命药”。当然这方面的工作有大有作为的努力空间,要不断的让人民少花钱,看好病。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比如,贵州某县医院通过与省医院合作,建立了“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农村患者的CT片可以在县医院拍摄,由省医院医生诊断,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3. 养老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养老是民生之盼。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社区养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餐饮、护理、娱乐等服务。比如,上海某社区建立了“老年食堂”,每份午餐10-15元,荤素搭配,深受老年人欢迎。
机构养老提质。推动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比如,江苏某养老机构与医院合作,建立了“医疗康复中心”,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发展“养老驿站”“老年公寓”等多样化养老服务。比如,浙江某民营企业投资建设了“高端养老社区”,提供“个性化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4.广泛就业就是要让劳动者们“有活干、有钱赚”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重点群体就业支持。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推出“就业创业补贴”“职业培训”“专场招聘会”等举措。比如,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8%,其中80%以上进入民营企业或国有企业。
灵活就业保障。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如外卖、网约车、直播带货等),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障”“社保缴纳”等服务。比如,北京某外卖平台为骑手缴纳了“工伤保险”,让骑手在遇到意外时能得到保障。
职业技能提升。推进“技能中国”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等活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比如,广东某企业开展“机器人操作”培训,让一线工人掌握了新技能,月薪提高了30%。
5. 社会保障要让群众“无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我国建立了“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3000元以上,比2020年提高了15%。
医疗保险。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5%以上,2023年医保基金支出达2.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30%。
社会救助。完善“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2023年全国低保对象达3940万人,特困人员达482万人,临时救助达1000万人次。
四、“民生为大”的长远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建共享”
需要明确的是:“民生为大”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核心是“让全体人民都能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而不是“劫富济贫”或“吃大锅饭”。
这种“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体现在两个方面。
机会公平。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如“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让每个人都有通过奋斗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比如,农村青年通过电商创业,成为“带货主播”,年收入超过10万元;残疾人通过技能培训,成为“手工艺人”,实现了就业。
结果公平。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如,2023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人,比2020年增加了5000万人。
五、“民生为大”的国际视野: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更高层次、更宽视野的“开放合作”
需要明确的是:“民生为大”与“对外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也主张“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缓解与美国的僵硬关系,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为民生改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中美贸易战以来,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2023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2.1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40%,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经济增长了,民生改善的资金就更多了,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民生为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与“魂”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本质是把人民放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位置,通过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改善,通过民生改善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种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能上好学、病人能看得起病、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劳动者能有活干有钱赚、社会保障能覆盖全民。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为大”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与“魂”。只有坚持“民生为大”,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