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坚持“教育是生命的陪伴与重塑”,在三轮课标更迭中主动求变,通过持续学习与反思,将理论融入实践,推动课堂深度变革;她以“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声音”为坐标,包容学生个性,巧妙引导“懒于动笔”的学生爱上数学,最终考入师范大学数学系并攻读博士学位。作为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她牵头“思维发展型课堂”“作业创新设计”等项目,助力师生共同成长。她就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教学副校长张波。
教师名片
![]()
张 波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副校长,北京市高中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曾被密云区政府授予“教学能手”称号,多次获得区“师德先进个人”“巾帼示范标兵”“教育教学管理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长”“优秀备课组长”等荣誉称号。
教育感悟
教育之于孩子,是精神的皈依之所,又是生命的扬帆之港;教育之于老师,是共同成长的陪伴,又是激烈碰撞的重塑;教育之于学校,是擎时代炬火,又是路漫漫求索;教育之于我,是暗夜中守望生长,又是风浪中迎接挑战。
“光凭经验开展教学不行”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张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她始终保持清醒:教育不能停留在舒适区,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这种责任感让张波不会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参与市级培训,系统阅读专业书籍……灯光下、床榻边,无数的零碎时间与寂静深夜,都成了她与自己对话、打磨自我的道场。从教以来,她还坚持撰写学习日记,记录每一次的收获与反思。
![]()
近5年,张波共执教各级优质课20余节,其中国家级研究课《频率的稳定性》进行网络直播,广受好评;在市级联研中,她代表密云区赴昌平区异地授课;疫情期间,她三度承担“北京市中小学空中课堂”高中数学录课任务……持续的学习、培训与思考,让她将思维训练高效融入课堂,自己也从经验型教师蜕变为研究型教师。以科研反哺教学,张波不仅助力学生成长,更实现了自我突破。
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张波与每一次教育改革同频共振。2018年,经层层选拔,她成功入选北京市首届特级教师培养项目;2020年入选“北京青蓝计划培训班”;2023年加入教育部“刘永江名师工作室”;2024年担任密云区“领航计划”中学数学工作室基地校领衔人,成为首届“海·密工作室”成员……不仅如此,张波还有10余篇论文发表于专业期刊,其中《诱导公式单元课时教学设计》在知网上被下载700余次、多次被引用;主持、参与市区级课题15项,成果均应用于本校课堂教学。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历了三轮课标与教材的更迭,张波坦言再也不能靠以前不变的“底层逻辑”,来应对万变的教学环境。但是,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又让她一时有些迷茫,直到有一次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那堂课上,专家细致解读了课标理念及其在课堂明线、暗线中的落实方式。“听完专家的讲解,我突然明白,光凭经验开展教学不行,我开始感觉不适应了。”
自此以后,张波不仅将课标认真研读了多遍,还专门买了几本专家编撰的课标解读书籍。一整个假期都沉浸其中的她,感觉到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开始读懂专家思维,学会了与理论对话。张波说:“我越发意识到,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每一个活动时,背后都要有理论支撑。”之后两三年,通过持续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张波逐渐领悟教学行为背后的逻辑,也明确了自我发展方向:教育者必须深入理解课标与教材,才能在课堂设计与学生沟通时更有底气。
“每一朵花开都有自己的声音”
“每一朵花开都有自己的声音,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张波始终坚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有一年,她接手高三一个班级。班里学生小勇(化名)从不按考试要求写出解题过程,作业也只是草草几笔,数学课上甚至很少动笔,但数学成绩却始终居于中游。张波没有急于批评,几次深入交谈后发现小勇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而他“懒”得动笔的理由居然是“我觉得想一下就能出结果,何必写过程?”为此,他甚至有些“看不上”那些一步步写解题过程的同学。
张波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拿出自己参加培训时整理的学习笔记,以及其他学生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耐心对他说:“写过程,其实是让解题思路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是你用笔来和老师对话……”这次真诚的交流对小勇触动极大,慢慢地,他的解题过程书写得越来越规范。
高考前,张波给小勇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梳理高中三年数学各章之间的联系,整合成几大单元。小勇完成得异常出色,这样的复盘方法也为他的其他学科带来了良性影响。高考时,小勇超常发挥,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更让张波欣慰的是,几年后小勇回母校看望她时说:“正是因为那一年与张老师的相处,我真正喜欢上了数学,也养成了深度思考的思维习惯。我还转变了与人相处的态度,把谦卑带入到了人际交往中,交到了不少朋友。”如今,小勇选择继续攻读数学博士,不断精深自己的学术造诣。
用鼓励和因势利导点燃参与感,以面批错题和以身作则呈现数学的严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体系……张波以耐心与智慧,唤醒了一个个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对待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张波同样倾注心血。每周,她都会组织学校的数学教师教研,用心带“徒”,多年来见证了一个个年轻人褪去青涩,成长为教学骨干。他们撰写的论文、展示的课例在各级评选中屡屡获奖,学校的数学教师团队也日益壮大。
“携初心向下扎根,向上而行”
“我教育生涯的注脚和名字中的‘波’很是适配——沉静之下蕴蓄力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张波说,担任教师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的经历让她深知,在新课标深化改革的今天,带领团队守正创新绝非易事,但她依然迎难而上。
张波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教学质量提升”为框架主题,精心组织各类教研活动,将工作落在细节,做实于日常中。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她以“思维发展型课堂”“全学科阅读”“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课堂优化策略”等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课堂深度变革。同时,她建立了教备组长月例会制度,研制课堂观察量表,推行教案微改革,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融合……
![]()
扎实而创新的管理,助力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借助“思维发展型课堂”项目,她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联盟活动。2023年10月,张波精心筹备了“第24期思维发展型课堂现场(北京密云)观摩会”,通过听课、评课,最终学校成功推出7节高质量国家级展示课。在此次观摩会中,张波还代表学校作题为“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的主旨发言,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文平的指导下,张波不断梳理思维课堂的实施路径,及时进行总结。2023年,在“北大国培校长班走进首师附密云中学”活动中,张波作题为“基于学习力提升的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发言,赢得北大国培校长班团队的高度认可。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张波牵头开展的“高中数学作业创新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从作业形式入手,突破传统模式,推出分层作业、实践调研、视频讲题等创新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做题转向主动探究。她带领团队设计出三个层次的作业系统:基础层级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层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新层级鼓励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深化理解。学生纷纷反馈:“最喜欢老师让我录视频讲题,不仅帮了同学,更让自己把模糊的点想透了。”该课题虽已结题,但其成果仍在延续,成为她教学创新路上坚实的一步。
一路走来,张波始终没有忘记初为人师时的誓言:“暗处生长,向上而行。”即使前行路上遇到迷茫困惑,她也会携初心向下扎根,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藏着出发时的纯粹与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采写:姜思瑶
编辑:姜思瑶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