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焦虑日益蔓延的当下,张雪峰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 "考研名师" 的范畴,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符号。他像一面棱镜,将中国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矛盾、阶层流动的现实困境以及公众对公平的渴望折射得淋漓尽致。2025 年 10 月 22 日,经历 28 天 "禁言" 处罚的张雪峰悄然复播,这场看似普通的回归,实则是一个观察中国教育生态与网络舆论场的绝佳切口。
争议言论事件脉络:从 "打晕报新闻" 到 "捐款一个亿"
张雪峰的争议史几乎与其成名史同步。2023 年高考季,一段 "理科 590 分报新闻就把孩子打晕" 的直播录屏横空出世,瞬间点燃舆论场。面对家长 "孩子喜欢新闻" 的辩解,他近乎粗暴地打断:"你信我的把他打晕啊!从本科专业目录里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 这番言论引发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新闻学院教授集体反击,张小强教授列举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互联网大厂的就业案例,陈笑春副院长更是拍着胸脯保证 "就业前景非常好"。
这场辩论的核心,实则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碰撞。张雪峰抛出的 "专业壁垒论" 直指普通家庭的生存焦虑 ——"没学过医不能开刀,没学过法律不能打官司,但谁都能写新闻"。他辛辣地反问:"一个 985 新闻教授的自媒体粉丝不如我一个排水专业本科生多,这正常吗?" 这种接地气的质疑戳中了体制内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的痛点,赢得大量普通家长共鸣。
2024 年,张雪峰将炮火对准整个文科群体,抛出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 ' 舔'" 的惊世骇俗之论。这番言论引发的反弹更为猛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直指其 "为流量表演",人大教授则提出 "新文科建设需要理科背景" 的应对之策。张雪峰的回应充满反讽:"你们觉得哪个笑好看,我以后就怎么笑。" 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既像是对批评者的戏谑,也暗含着某种无奈。
真正让他陷入危机的是 2025 年 9 月 3 日的 "捐款言论"。在组织员工观看九三阅兵后,他高调宣布 "若祖国统一战争打响,个人捐 5000 万,公司捐 1 个亿"。这番被指 "消费爱国情怀" 的表态,恰好撞上网信办 "清朗" 专项行动整治 "恶意挑动负面情绪" 的枪口。9 月 24 日,其全平台账号同步被标注 "禁止关注",6500 万粉丝一夜之间失去了 "报考指南"。
复播前后:从 "咋咋呼呼" 到 "坐姿端正" 的蜕变
对比张雪峰复播前后的言行举止,堪称一场精心设计的 "形象重构工程"。解封当日下午,他在微博发布的首张照片颇具深意 —— 苏州某小学门口,一个形单影只的接娃父亲。没有标志性的夸张手势,没有怼天怼地的豪言壮语,只有一个普通家长 "盯着校门口张望" 的日常。这种刻意的 "去光环化" 处理,与其说是生活记录,不如说是对公众心理的精准拿捏。
当晚的复播选择在公司小号 "张雪峰讲升学规划" 进行,而非 2650 万粉丝的个人大号。书房背景没变,但桌上那摞 "初高中提分笔记" 却透露出微妙的商业暗示。直播伊始,他双手合十鞠躬:"今天不卖货,只连麦答疑,不想第一天回来就上热搜。" 这种前所未有的谨慎,与过去那个口无遮拦的 "张怼怼" 判若两人。
直播全程,张雪峰展现出惊人的克制。以往标志性的咋咋呼呼、挤眉弄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坐姿端正"、"眼神异常清澈"。有家长问及桌上教辅资料,他立刻紧张摆手:"别录屏!别让 ' 张雪峰首播带货 ' 上热搜。" 当被追问封禁原因时,他轻描淡写地一句 "啥事没有",随即自己先笑出声来,这种欲盖弥彰的掩饰,反而暴露了内心的不平静。
内容上,这场 2 小时 40 分钟的直播呈现出明显的 "去争议化" 特征。从山东物化生选科搭配,到湖北中职升学路径,再到河南文科专业前景,所有回答都紧扣 "实操建议",绝口不提专业优劣。当连麦家长问及 "文科是否都是服务业" 时,他巧妙绕开:"每个专业都有其社会价值,关键看是否适合孩子。" 这种话术上的 "软化处理",无疑是 28 天反思期的直接产物。
态度转变的三重逻辑:监管、市场与自我保全
张雪峰的 "变脸" 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最直接的推力来自监管环境的收紧。2025 年 10 月 18 日发布的新规明确禁止 "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其定价 1.3 万至 1.9 万元的志愿填报服务正处灰色地带。网信办 "清朗" 行动对 "挑动负面情绪" 的重点整治,则直接命中其 "毒舌" 商业模式的命门。多平台协同封禁的雷霆手段,足以让任何流量网红重新审视生存策略。
市场需求的微妙变化也不容忽视。尽管封禁期间出现 "学员零退费" 的忠诚表现,但潜在客户的观望情绪已然显现。张雪峰团队显然意识到,在教育焦虑常态化的当下,家长既需要 "说实话" 的指导,又担心过度争议导致 "信息源消失"。复播时 4 万在线人数、470 万点赞的数据,既证明其基本盘稳固,也警示着转型的紧迫性 —— 毕竟,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的前途押在一个可能随时 "消失" 的网红身上。
更深层的动因,或许是张雪峰对自身商业模式的重新认知。被封期间,其公司关联账号 "峰学未来教研中心" 照常直播带货,这种 "去中心化" 布局暗示着团队正在构建 "去张雪峰化" 的生存能力。当个人 IP 风险过高时,转向标准化产品输出成为理性选择。复播时桌面上那些提分笔记,正是这种战略转型的物质载体 —— 与其冒着风险口诛笔伐,不如安安稳稳卖教辅资料。
值得玩味的是,张雪峰的 "收敛" 并非彻底的自我否定。直播中,他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本色。当被问及 "是否还敢说实话" 时,他停顿三秒,嘴角闪过一丝熟悉的狡黠:"我只能保证说的都是真话,但真话不一定都说。" 这种 "戴着镣铐跳舞" 的智慧,或许才是他能在争议中屹立不倒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反响:撕裂的舆论场与不变的焦虑
张雪峰现象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其引发的评价呈现极端分裂。在知识精英群体中,他被视为 "教育功利化的推手"、"反智主义的代表"。《中国教育报》曾刊文批评其 "扭曲教育价值观",认为他 "将大学教育降格为职业培训"。某 985 高校招生办主任私下表示:"张雪峰正在摧毁年轻人的学术理想,把教育变成一场赤裸裸的生存竞争。"
然而在普通家长群体中,张雪峰却享受着近乎 "民间英雄" 的待遇。封禁期间,社交平台上 "挺张" 声音此起彼伏:"张老师不能倒,我家孩子还等着听报考建议"、"他说的都是大实话,只是有人不愿听"。这种支持源于切肤之痛 —— 当一个河南考生要比北京考生多考 100 多分才能上同一所大学,当普通家庭孩子面临 "毕业即失业" 的困境,张雪峰提供的 "实用主义指南" 就成了救命稻草。
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从业者的复杂态度。一位重点中学班主任在朋友圈写道:"我反对张雪峰的价值观,但会悄悄把他的报考视频发给家境普通的学生。" 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体制内教育的尴尬 —— 一方面要维护 "立德树人" 的教育理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学生毕业后的现实生存问题。张雪峰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官方教育体系在就业指导上的失语。
商业层面,张雪峰的争议恰恰构成其商业模式的基石。越被批评 "功利",越能强化其 "普通人代言人" 的形象;越遭学界抵制,越能凸显其 "打破信息壁垒" 的价值。这种 "负向营销" 效应,使其在教培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逆势增长。即便在封禁期间,其高价志愿填报服务依然保持 "零退费",这种客户粘性令人咋舌。
启示与反思:流量时代的教育困境
张雪峰复播事件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教育的多重困境。在就业压力持续攀升的背景下,"专业选择" 早已超越教育范畴,成为阶层流动的战略布局。张雪峰的 "实用主义指南" 之所以风靡,本质是因为社会提供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 —— 对普通家庭而言,一个错误的专业选择可能意味着整个人生轨迹的滑落。
监管与言论自由的边界也在此事件中凸显。网信办的 "清朗" 行动旨在遏制网络戾气,但如何界定 "不当言论" 与 "真诚建言" 的界限,仍需更精细的尺度把握。张雪峰复播后的谨慎表态,固然减少了争议,但也可能削弱其作为 "体制批评者" 的价值。这种 "驯化效应" 是否会导致网络空间失去多元声音,值得深思。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张雪峰现象暴露出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危机。当 "成功" 被简化为 "高薪就业",当 "价值" 被等同于 "市场价格",教育的人文属性必然让位于工具理性。张雪峰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社会心态的产物 —— 他没有创造焦虑,只是精准地捕捉并贩卖了焦虑。
复播后的张雪峰似乎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在监管红线与市场需求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他依然会接女儿放学,只是头盔戴得更规范了;依然会直播答疑,只是措辞更委婉了;依然在卖教育产品,只是从 "毒舌建议" 变成了 "提分笔记"。这种转变,是个人的妥协,也是时代的缩影。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张雪峰的故事远未结束。他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一个网红的兴衰,更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焦虑与社会情绪。当直播间的灯光熄灭,那个坐在书桌前的中年男人,究竟是教育公平的守望者,还是流量时代的投机者?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张雪峰自己手中,而在每个关注教育、期待公平的普通人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