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让打工人们最破防的消息,一定是奔驰的裁员方案。
没错,一向被认为是“金字招牌”的奔驰,也加入了裁员行列。但真正引爆关注的不是“裁员”本身,而是它开出的补偿标准——
N+11。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在奔驰干了30年的普通员工,最高可以拿到约80万人民币;如果是资深管理人员,同样30年工龄,最高能拿到50万欧元。
横向比较一下目前已知的其他外企:特斯拉中国是“N+3”,广汽丰田“N+3~5”,大众中国“N+6”。
奔驰的“N+11”,目前遥遥领先,堪称“分手费天花板”。
不过,奔驰这次并非小范围优化,而是计划裁掉3万人,堪称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行动。
其实这一消息早在今年三月就已传出,如今再度冲上热搜,某种程度上是公司希望借助“高额补偿”的讨论,推动员工自愿、快速地离开。
奔驰的官方目标是:到2027年,通过外包、停止招聘和裁员等方式,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过400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奔驰为什么这么急?根本原因其实只有一句话:传统豪华车,在中国卖不动了。
不仅是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与利润率也普遍下滑。
目前还能勉强稳住局面的,大概只剩下兰博基尼——当然,它本来一年也卖不了多少台。
数据显示,中国贡献了奔驰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高端车销量。
但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在华销量暴跌27%,仅售出125,100辆,创下自2016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2024年全年,奔驰在中国总销量也下滑了7%,其中高利润的顶级车型(如迈巴赫、S级、AMG系列)更是大幅下降14%。
那么问题又来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奔驰,销量为何会跌至如此境地?
答案或许在于:它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最根本的病因,是时代变了,奔驰却没有跟上节奏。
当下汽车行业正处在从燃油车转向电动车的剧变中,就像一百多年前从马车转向汽车一样。
在燃油车时代,奔驰是无可争议的王者;但在电动时代,它却像一位手握金饭碗的老贵族,眼看新时代的大门缓缓关闭,自己却挤不进去。
去年,奔驰的营收、毛利、净利润全线大幅下滑,其中净利润更是跌了近三成——这对一个百年豪华品牌来说,相当难堪。
奔驰引以为傲的“豪华感”,在电动车时代似乎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而它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步伐,却又慢又犹豫。
中国作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如今的消费者已不再愿意无条件地为那个三叉星徽标支付高昂溢价。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财富结构与资产配置正在发生变化。
房产在家庭资产中占比过高,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加上近年来裁员、降薪的消息频传,原本属于奔驰目标客群的中高收入人群,消费意愿大幅降温。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正在强势崛起。
比亚迪、小米、问界等玩家,以“高配+低价”的组合拳,不断冲击合资与进口品牌的价格堡垒。
说得直白一点:奔驰,有点卷不动了。
举个例子:问界M8今年4月发布,5月销量就破万,随后连续四个月销量超2万,累计已突破10万台。
在35–45万价格区间,所有品牌都受到冲击——理想销量被压到3.3万台,BBA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奔驰GLC尚能维持在月销1万台左右,宝马X3、奥迪Q5已跌到6–8千台。要知道,这些车型在过去,月销1.5万辆是家常便饭。
再加上问界M7、坦克、方程豹等带有轻越野属性的国产车型加入战局,BBA在SUV市场的阵地已经岌岌可危。
目前仅靠轿车产品线勉强支撑,但别忘了:当年合资品牌失守市场份额,正是从SUV市场开始,逐渐蔓延至轿车领域。
再说回奔驰的“N+11”补偿方案。不少人表示羡慕,称其为“良心企业,连分手都这么体面”。
但在商业世界里,所有“天价礼物”的背后,往往都藏着一句潜台词:请你别挡我的路。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裁员,而是企业花钱请你主动离开。
这两天,有个朋友准备买宝马X3,大嘴一顿忽悠让他定了理想L9。
最终他省了钱,大嘴得到了推荐积分+电卡。而德国那边,有人失了业,皆大欢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