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后厨闹哄哄的,锅碗瓢盆碰撞声夹杂着人声。
外面高档得能晃瞎眼的水晶吊灯,里面却是师傅和小工们的烟火气。
说起来,米其林这玩意儿咋就成了全世界美食界的金字招牌呢?
![]()
故事的两端,是同一个行业里两种截然不同的窘迫!
在丹麦,曾经五次摘得“全球最佳餐厅”桂冠的米其林主厨雷尼·雷德泽皮,最终选择关停了这家食客需要提前数月预订的神殿,转身去开发售价18美元的汉堡。
而在越南河内,一位名叫黄松的33岁年轻主厨,正处在人生的巅峰。他创办的现代越式料理餐厅河内,刚在6月被授予米其林荣誉,他自己也曾是《福布斯越南》“30岁以下精英”的代表。
![]()
可仅仅四个月后,聚光灯就从厨房打到了法庭。他和股东阮杜月映因涉嫌税务欺诈而被推上了被告席。
一个在商业模式的尽头选择了体面退场,一个则在法律的边缘跌入了深渊。这并非偶然的个案,而是撕开了高端餐饮业光鲜外衣下的一道巨大裂痕,背后是整个行业共同的,关于商业模式的危机。
![]()
![]()
其实,高端餐饮,还有高端食材,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反商业的产物。
它赖以生存的魅力,恰恰是它走向规模化盈利的死穴。你看看丹麦米其林餐厅,鼎盛时期居然有100名厨师,专门伺候区区40位客人。这种极致的人力配比,是为了保证每一道菜品都如同艺术品般呈现。
为了追求独特的风味,他们会不惜成本。比如一道名菜可能会用到生长期极长的狮头鹅,这种对食材的偏执,注定了成本的失控。这还只是厨房里的开销。
![]()
高端餐厅往往选址在城市最核心的黄金地段,装修动辄数百万,这些都是沉没成本。更要命的是一个被业内称为“米其林死亡之吻”的魔咒。
一旦餐厅获奖,名声大噪,房东转头就会大幅加租,把你的利润预期全部吞噬。
所以,别看客单价高得吓人,这些餐厅的盈利能力其实脆弱得像纸一样。
![]()
有西班牙的研究机构专门算过一笔账,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平均利润率低到只有1.61%到3.8%。就连丹麦米其林那位传奇主厨也亲口承认,自己辛苦经营17年,平均税后利润也才勉强达到3%。
这生意做的,可能还不如把钱存银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萨莉亚这样的连锁快餐。它们靠着中央厨房的预制菜和极致的成本压缩,把餐饮做成了一门可以无限复制的标准化生意。而高端餐饮所追求的“非标化”和“独家体验”,本质上就是在逆着商业的规律走钢丝。
![]()
当这条钢丝越来越难走,脚下的万丈深渊就充满了诱惑。巨大的经营压力,总会逼着一些人,从合法的“开源节流”滑向非法的“歪门邪道”。
丹麦米其林倒闭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一桩劳动剥削丑闻。2022年,媒体曝光这家世界第一的餐厅长期压榨实习生,让他们免费、超长时地工作,甚至遭受虐待。这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节流”手段,用剥削来填补那高昂的人力成本窟窿。当丑闻发酵,餐厅被迫为实习生支付工资后,那本就脆弱的财务平衡瞬间崩塌,神话也就此终结。
![]()
如果说丹麦米其林的问题出在“节流”上,那越南的米其林案子,则是在“开源”上动了黑色的心思。
他们的问题并非不赚钱,恰恰是嫌赚得不够多。从2019年到2023年,这家餐厅的账面营收约为29亿越盾,但河内税务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他们的实际流水高达53亿越盾。
将近一半的收入,凭空消失了。
![]()
手法其实很老套。一部分顾客的消费,被引导支付到股东阮杜月映的个人银行账户里,总额高达23亿越盾。这部分钱,自然就不会开发票,更不会上报缴税,直接成了两位创始人的“账外账”。他们用这笔隐秘的资金来分红,或是继续投资。
这种做法在当地的高端餐饮界似乎并不少见。现金交易、个人账户分流收款,是许多餐厅心照不宣的避税潜规则。河内只是做得太过火,成了被拎出来的典型。当法律的利剑落下,哪怕他们补缴了税款,也逃不过被起诉的命运。
![]()
屋漏偏逢连夜雨。高端餐饮业的内部危机还没解决,外部的环境也正在发生剧变,加速着这个行业的神话破灭。
首先是奢侈食材的“祛魅”。过去,法式鹅肝、黑松露、鱼子酱这些是高端餐厅用来构建壁垒的法宝。
但现在,随着“中国制造”的发力,这些所谓的珍馐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
临朐的鹅肝、国产的黑松露和鱼子酱,产量早已占到全球的大头。
你甚至能在拼多多上,用不可思议的价格买到一罐品质不错的鱼子酱。当稀缺性不再,高端餐饮定价的核心逻辑之一也就随之瓦解。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心态的变化。
![]()
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异国餐饮文化和繁琐的用餐礼仪抱以仰视。
打开短视频,弹幕里充斥着对主厨故弄玄虚的“表演”和卫生状况的吐槽。
那种精心营造的仪式感和距离感,正在被新一代的消费者无情地解构和审视。
![]()
有趣的是,河内在创立之初,其定位就是“精致但价格亲民”。这本身就是顺应市场“祛魅”趋势的一种聪明做法,也为它赢得了最初的声誉。
然而,创始人黄松最终却用最不光彩的方式,亲手辜负了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
内外交困之下,高端餐饮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前路一片迷茫。
![]()
从丹麦的米其林到越南的河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家餐厅的命运,更是整个高端餐饮业荣耀背后的双重危机。
丹麦米其林的倒下,是其商业模式在现实面前的必然溃败。而河内的丑闻,则敲响了整个行业商业伦理崩塌的警钟。
![]()
![]()
从登上米其林的荣誉殿堂,到站上法院的被告席,对黄松来说,中间只隔了一张没有开出的发票。
这个故事残酷地提醒着所有人:当一家企业的创新和创造力,脱离了最基本的商业规范和法律底线,那么,无论它曾为食客献上过多么华美的味觉盛宴,最终都只会沦为审判席上的证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