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乌克兰将我们收购的马达西奇公司收归国有,我们居然没有采取任何有力反制,这也间接鼓励了一些西方列强对中资虎视眈眈,存觊觎之心,荷兰只是第二个尝试抢劫者,如果这次再不将他打痛冶服,杀鸡儆猴,那么中国在海外几万亿的资产将血本无归。
马达西奇被“抢”那一刻,世界就在看:中国到底怎么反应?
乌克兰直接把中国花大价钱合法收购的马达西奇公司一锅端了,说是“国家安全需要”。
中方提起国际仲裁,索赔几十亿美元,可现实是:赔偿没见影,中企的钱打了水漂,更糟的是,没让乌克兰真“疼”一下。
这一忍,西方某些人心里就开始打算盘了——原来动中资,代价没想象的大。
现在轮到荷兰了,它不是第一个,但如果不出手,它不会是最后一个。
马达西奇这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它在前苏联可是妥妥的“航空发动机之王”,安-225那种巨型运输机,心脏就是它造的。
中国企业天骄航空看准了这块宝贝,砸了几十亿人民币去收购,想着“你技术,我市场”,双赢多好。
可谁想到,乌克兰政府突然变脸,说这关乎国家命脉,硬生生把公司收归国有,还反手对中企和中方高管下禁令、冻资产。
这不是抢劫是什么?中国企业自然不甘心,打官司、索赔,金额从36亿美金涨到45亿。
说到底,钱没回来,厂子也没了,乌克兰一点实质性代价都没付。
这事最可怕的,不是钱亏了,而是让世界看到了:动中资的成本,并不高。
马达西奇是一场悲剧,安世半导体可能就是续集。
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那是一步漂亮的国际并购棋,名正言顺,手续齐全,而且安世七成以上生产线都在中国,业务全球辐射,是中国芯片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
荷兰政府现在居然以“经济安全”为由,对安世指手画脚,限制其运营权。
这一套说辞,和乌克兰当年如出一辙,说是巧合?更像是照着剧本演。
马达西奇时我们没有“动真格”,让人误会中国会“息事宁人”,现在轮到荷兰试水,明摆着是想看看中国这次能不能“硬”一次。
这可不是两家公司那么简单,中国海外资产总量已经超过8万亿人民币,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能源、港口、铁路、制造厂……都是几十年一点点铺出去的国家财富。
过去我们担心的是商业风险,比如新加坡中航油的期货爆仓,比如澳洲铁矿项目的经营失败,那是市场博弈。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国家开始用“国家安全”这把刀,直接砍向中国企业,这不是市场竞争,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抢劫。
如果荷兰这次成功地“学会了”马达西奇那一套,那下次可能就不是芯片公司了,而是非洲的矿、南美的港、东欧的电网。
到时候我们的几万亿海外资产,可能真要一夜蒸发。
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中国能不能反制?该不该反制?
先说“能不能”,拿安世半导体来说,它七成产线在中国,供应链深扎我们腹地,原材料、设备、技术很多都要靠中国。
我们完全可以在合法范围内加强监管、设置技术许可、重新评估相关出口项目,不是封锁,而是“对等监管”。
再说“该不该”,如果我们还像对乌克兰那样只打官司、不动拳头,那这场“猎中资”的游戏只会玩得更大。
西方某些国家看到你软,就会想占你便宜,必须让他们知道,动中国企业,不只是官司缠身,还有实质性疼痛。
只有真让荷兰感受到痛点,下一次“抢”的人,才会犹豫三分。
要明白一点:荷兰不是唯一的“觊觎者”,但它是最明确的“试探者”。
如果这次我们还沉默,还走以前那种“讲道理”的老路,那未来很可能是“讲不清”的灾难。
这是一次必须打赢的“立威之战”,不是为了出口气,而是为了告诉全世界:谁敢动中国核心利益,就得付出代价。
安世半导体事件,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节点,要用事实告诉别人,中国的海外投资,不是唐僧肉,更不是无主之地。
马达西奇的教训已经够惨,如果还不从中吸取经验,那么下一个“马达西奇”,可能就在路上。
全球化时代,中国资产已经融入世界各个角落,不可能事事退让,也不该事事退让。
这不是要“对抗”,而是要“立规矩”,世界若无规则,中国就要立下规则。
海外资产不是谁都能碰的瓷,该硬的时候就得硬,只有让别人疼过,才知道什么叫底线。
这一次,中方不能再让别人看笑话了。
信息来源:环球网《乌总统签署法令将马达西奇国有化,乌专家:这是为了美国利益》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