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唐代禅宗史上,有一桩公案流传至今,震撼无数修行人的心扉。
岭南一个不识字的樵夫,仅凭一句偈语便得五祖衣钵真传,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这句偈语便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人皆知神秀上座那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代表渐修法门,可为何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竟能说出更高的见地?
"本来无一物"这五个字,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为何五祖弘忍听后当即决定传法?这句话与见性成佛又有何关联?
![]()
这桩公案背后,隐藏着禅宗最核心的修行密要。要解开这个谜团,还需从黄梅东山寺那场传法风波说起。
大唐龙朔元年,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东山寺聚众讲法,座下弟子七百余人。这位禅宗五祖已年过七旬,深知传法之事不可耽搁。
弘忍大师在法堂之上,环视众僧,缓缓开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汝等终日只知修福,不知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众僧闻言,面面相觑。只听大师继续说道:"汝等各自退下,用自己的智慧,各作一偈来呈。若悟大意,便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僧众退出法堂,却无一人敢作偈。他们都在想:神秀上座是我们的教授师,学问最高,修行最深,衣钵必定是他的,我们何必白费心思?
神秀本是五祖座下首座弟子,讲经说法无人能及,众僧皆视他为未来祖师。可神秀心中却惶恐不安。他深夜独坐禅房,思量再三:我若呈偈,是为求法还是为争夺祖位?若说求法,我已是众人师表,何需再求?若说求祖位,又显得我心不清净。
可若不呈偈,师父如何知晓我的见地?
思前想后,神秀决定将偈语写在南廊墙壁上,若师父说好,便说是我作的;若说不好,便是我枉在山中数年,不如下山去。
半夜时分,神秀提笔在墙上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天明时分,五祖出来见到这首偈语,心中了然,却对众人说:"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依此修行,虽不堕恶道,却难以成就无上菩提。汝等各自诵读,依此修行,自有利益。"
众僧听了,都背诵此偈。有人说:"这偈语真好,看来神秀师兄必得衣钵。"也有人说:"能修到不惹尘埃,已是了不起。"
就在这时,厨房里有个舂米的行者,正抬着米袋经过南廊。这行者名叫慧能,是岭南新州人,因听人诵《金刚经》有所感悟,千里迢迢来到黄梅求法。只因他是南方蛮夷之地来的,不识字,五祖便让他在碓房舂米。
![]()
慧能听到众僧诵念偈语,便向一位童子请教:"这墙上写的是什么?"
童子说:"你这个舂米的也不懂,我们师父说生死事大,让大众作偈见性,谁悟得就传他衣法。这是神秀上座写的偈语,师父让大家都诵念。"
慧能听完,沉默良久,对童子说:"我也有一偈,但我不识字,劳烦童子替我写上。"
童子笑道:"你一个舂米的也会作偈?真是笑话!"
慧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童子见他说得郑重,便说:"那你念来,我替你写。但若你得了衣钵,可别忘了先度我。"
慧能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偈语一出,在场众人皆惊。有人说:"这怎么可能?一个舂米的能说出这样的话?"也有人说:"这偈语似乎比神秀师兄的更高一筹。"
消息很快传到五祖耳中。弘忍大师来到南廊,看着墙上的偈语,众僧都等着师父评判。
五祖却说:"此偈也未见性。"说完便用鞋底把偈语擦掉了。众人这才放下心来,依然认为神秀上座必得衣钵。
可到了三更时分,五祖悄悄来到碓房,见慧能正腰系石头,在月光下舂米。
弘忍问:"米熟了吗?"
慧能答:"米早已熟了,只欠筛选。"
五祖听了,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转身离去。
慧能明白师父的暗示,三更时分,悄悄来到五祖禅房。弘忍关上房门,点起烛火。
五祖为何要在深夜密召慧能?那句"本来无一物"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见地,能让五祖当即决定传法?
![]()
禅房内烛光摇曳,五祖取出那件代代相传的袈裟。
这件衣钵从达摩祖师传下,历经五代,如今要交付第六代传人。
可是,为什么五祖白天要擦掉慧能的偈语,说他也未见性?
又为何深夜密传衣法?这其中隐藏着禅宗传承的重大玄机。
而"本来无一物"这五个字,更是道破了见性成佛的终极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