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远征:第25批援莫医疗队中的“仁心身影”
在中非医疗合作的壮阔画卷中,第25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肩负使命,跨越山海,为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带去健康与希望。来自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周静,正是这支队伍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带着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与仁爱初心,奔赴莫桑比克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公立医院——马普托中心医院,立志为当地骨科诊疗事业注入新动力,点亮康复的曙光。
从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病区到遥远的非洲手术室,周静医生的身份转变,是对“援外医疗”初心的深刻践行。出发前,他系统梳理了国内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案,重点针对当地高发的四肢创伤、关节疾病等,编制出实用操作指南。抵达马普托后,他迅速适应语言、气候与生活差异,熟悉医院诊疗流程,以最快速度融入医疗队的协作体系,投身紧张的临床一线。
![]()
为当地老百姓义诊
直面困局:马普托中心医院骨科的多重挑战
马普托中心医院是莫桑比克国家级医疗中心,骨科设有4个病区、200张床位,但长期受“人才匮乏、器械老旧、效率低下”三大难题困扰,诊疗压力远超承载极限。
![]()
为门诊患者诊疗
门诊端,骨科日均接诊量达120人次,仅有2至3名当地医生轮值。患者多以葡萄牙语或当地土语交流,需依赖翻译协助,导致问诊耗时长、信息易误差,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尤为困难。
手术端,情况更复杂,使用的仍是国内早已淘汰的器械,复杂的脊柱或关节手术因设备短缺几乎停滞。部分四肢骨折患者需等待手术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常因延误而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既加重痛苦,又增加手术风险。这一切,成为第25批援莫医疗队骨科组亟待攻克的现实难题。
![]()
骨科器械捐赠
实干破局:“诊疗+援助”的双轨行动
面对困境,周静医生始终以实干为先,开启了“诊疗服务+资源援助”双轨并行的工作模式。
![]()
使用捐赠的骨水泥和器械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在临床一线,他主动承担“临床+教学”双重职责。每天清晨7点,他准时参与全科联合交班,在病例讨论中结合国内经验,解析四肢创伤诊疗要点;每周三、周四的教学查房中,他为危重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教授当地医生影像判读与术前规划,将“中国经验”化为可持续的诊疗标准。
![]()
与医疗队马立泰队长一起完成颈椎前路手术
在手术台上,他更是冲锋在前的“技术中坚”。面对简陋的条件,他凭借扎实功底,利用有限器械完成上百台四肢骨折固定术;对于脊柱骨折、关节置换等复杂病例,他与队友细致研讨方案,术中配合默契,成功为多名等侯数月的患者解除病痛。
![]()
![]()
![]()
给骨科医生培训PFNa器械使用
更难能可贵的是,周静医生始终惦记着器械短缺的瓶颈。他将马普托中心医院困难详细汇报回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积极推动县域资源参与援助。最终,在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全力支持下,一批PFNa内固定系统、骨水泥器械等关键耗材顺利捐赠至马普托中心医院。捐赠后,他又亲自组织培训,从器械组装、消毒到操作要点,手把手指导当地医护,确保新设备“捐得来、用得上、用得好”。
![]()
![]()
完成当地医院第一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
桥连中非:健康事业的温暖接力
从眉山到马普托,从个人坚守到团队协作,周静医生的援非之路,是第25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的生动注脚。
如今,在周静医生与同仁的努力下,马普托中心医院骨科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常规手术数量稳步上升,脊柱与关节置换术的开展频次逐渐增加;当地医护人员通过系统培训,已能独立完成相关手术,诊疗理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跨越国界的守护仍在继续。周静医生与第25批援莫医疗队的队友们,正以精湛技术与赤诚热忱,搭建起更稳固的中非健康桥梁,让“中国力量”在非洲大地深深扎根,为更多莫桑比克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让健康与友谊的光芒照亮非洲每一个角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