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苏东坡传》,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北宋的门,门后铺展的,是一位文人跨越千年依然鲜活的人生轨迹。这本书以时间为线,串联起苏东坡从蜀地少年到文坛巨匠,从朝堂官员到江湖游子的一生,没有刻意的褒贬,却让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字里行间自然浮现。
![]()
苏东坡的人生,始终与北宋的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早年他随父苏洵、弟苏辙进京赴考,凭借过人的才思一举成名,年少得志的风光里,藏着他对知识的敬畏与对理想的热忱。彼时的他,怀揣着经世济民的抱负,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试图以自己的学识为天下谋福祉。可北宋中期的政治漩涡远比他想象中复杂,新旧党争的浪潮一次次将他推向命运的十字路口,从京城到杭州、密州、徐州,再到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仕途始终在调任与贬谪中辗转。
![]()
贬谪的岁月,成了苏东坡人生中最特别的注脚。在黄州,他褪去官场的浮躁,躬耕于东坡之上,自号 “东坡居士”。春日里,他漫步于蕲水清泉寺,看 “山下兰芽短浸溪”,写下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的豁达;秋夜里,他与友人泛舟赤壁,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留下《赤壁赋》这样流传千古的名篇。困顿的生活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在文学与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出口 —— 他研究烹饪,创制出流传至今的 “东坡肉”;他遍历山水,用诗句记录下每一处的风土人情;他与百姓为邻,在杭州修苏堤,在徐州抗洪,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初心。
![]()
《苏东坡传》中,最动人的并非他的才华与成就,而是他面对人生起落时始终不变的从容。即便被贬至荒远的儋州,他依然能在 “日啖荔枝三百颗” 的生活里寻得乐趣,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找到价值。他的文字,从不只关乎风花雪月,更藏着对人生的思考、对百姓的关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他对人间温情的期许,“大江东去,浪淘尽” 是他对历史沉浮的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早已融入他的骨血。
![]()
这本书没有将苏东坡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还原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会因思念家人而感伤,会因官场失意而烦闷,也会因一顿美食、一处美景而开怀。正是这份真实,让苏东坡的形象跨越千年依然鲜活。他的一生,是北宋文人命运的缩影,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象征 ——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豁达之心面对,以热爱之情生活,以赤诚之意待人。
合上书页,苏东坡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他立于江边,衣袂飘飘,望着滔滔江水,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那笑意里,藏着对人生的通透,对生活的热爱,也藏着一代文人最珍贵的风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