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奥运圣火在鸟巢顶端点燃,这座钢铁建筑瞬间成为全球焦点。
16年过去,鸟巢依然矗立在北京中轴线北端,成为不可替代的城市地标。
可当年的奥运热潮早已褪去,关于这座耗资近34亿建成的超级场馆,外界渐渐传出了“繁华后的凄凉”的声音。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耗资近34亿的鸟巢,如今到底被用来干嘛了?
![]()
钢骨筑巢
鸟巢的承建始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
作为奥运会主体育场,它的建设被列为头等工程,2002年启动全球设计方案征集,历经六个多月筛选,“鸟巢”造型方案最终脱颖而出。
但这份独特的设计,也给承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承建之初,技术难题便接踵而至,鸟巢是中国第一座非线性建筑,外观由纵横交错的钢柱编织而成,内部没有一根直立柱子。
![]()
它的全部重量依靠24榀门式钢架支撑,最大跨度达到330米。
这种结构要求每根钢构件都精准无误,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更关键的是,支撑这样大跨度的钢材在国内一片空白,普通钢材强度不足,进口则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受制于人。
为突破这一难题,建设团队联合河南舞钢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
当时国家标准中Q460钢材最大厚度仅100毫米,而鸟巢需要的钢材厚度达到110毫米,且需具备抗低温、抗震、易焊接等特性。
经过两个多月反复试验,上万个数据积累,国产Q460高强度钢材终于研制成功,被称为“鸟巢钢”。
这种钢材不仅撑起了鸟巢4.8万吨的钢结构躯体,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如今已在大兴国际机场等建筑中广泛应用,2023年全国用量达120万吨。
施工过程中,团队还首创了三维数字模型技术,像裁布制衣一样定制钢板,甚至能精准管理每一条焊缝,开创了我国BIM技术应用的先河。
![]()
2004年,因法国戴高乐机场坍塌事故引发对顶棚安全的担忧,建设团队暂停施工调整方案,最终拆除原设计的露天顶棚,既提升了安全性,又节省了成本。
历时4年多,7000多名建设者付出1800余个日夜的努力,2万多张深化设计图纸落地,鸟巢终于在2008年6月完工,总投资达34亿元。
这座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文化寓意。
建设之初便确立的“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
![]()
环保材料的使用、自主技术的突破、民众情感的寄托,共同构成了它的精神内核。
“鸟巢”的造型寓意“鸟儿筑巢”,既象征着“家”的归属感,期盼巢中的“小鸟”能勇敢飞向蓝天,也暗含中国对自由发展的渴望。
而鸟类作为和平的象征,更寄托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期盼,与奥运会的精神高度契合。
从建成那一刻起,它就不再只是一座体育场,而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实力与胸怀的文化符号。
![]()
鸟巢的多元绽放
鸟巢的承建凝聚着技术智慧与文化情怀,而奥运圣火熄灭后的运营之路,才是对其价值的真正考验。
国际上,雅典、悉尼等城市的奥运场馆赛后闲置、维护费高昂的教训历历在目,鸟巢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用途拓展之路。
旅游观光是鸟巢最基础也最稳定的用途,自2009年对外开放以来,它就成为北京必游的5A级景区。
![]()
截至2023年6月,鸟巢与水立方联合接待游客已达2.58亿人次,仅2023年鸟巢单独接待游客就超过300万,门票收入跻身北京景区前五。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这座建筑,触摸纵横的钢柱,站在曾经的奥运赛场,感受2008年的辉煌与中国建筑的力量。
运营方还将其打造成“奥运博物馆+沉浸体验地”的结合体,通过展品与互动装置,让游客深入了解奥运历史与建筑奥秘。
![]()
大型赛演活动则让鸟巢始终保持活力。
作为“双奥场馆”,它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再次承担开闭幕式任务,成为全球首个举办过夏冬两季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体育场。
除此之外,这里还举办了数百场国际顶级赛事。
![]()
演唱会更是鸟巢的“王牌项目”,2024年全年举办39场大型演唱会,吸引观众超216万人次,场均人数达5.5万,创下历史新高。
五月天连开10场、凤凰传奇场场爆满,邓紫棋、薛之谦等顶流歌手轮番登台,让“到鸟巢看演唱会”成为北京的流行时尚。
文化商业的融合更让鸟巢的用途不断延伸,《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决赛曾在此举办,电影制作团队常来取景,广告合作持续不断。
![]()
2024年,鸟巢文创收入同比增长35%,仅纪念品销售就接近1.3亿元,从钥匙扣到模型摆件,这些承载鸟巢符号的商品成了新的“现金奶牛”。
运营方还利用空档期开展公益活动,曾计划组织10万中小学生进入场馆体验跑道,让这座大型建筑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
34亿的回本之路
这种用途让鸟巢摆脱了“赛后闲置”的魔咒,但34亿的初始投资加每年8000万的维护费,到底能不能回本,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鸟巢的运营成本确实不菲,每年8000万的维护费涵盖了设备检修、电力消耗、安保清洁、园区管理等多个方面。
再加上建成后的贷款利息,每年固定成本至少需要1.5亿元才能维持“亮着灯”的状态。
![]()
这一数字远超汉城奥运会场馆每年800万、德国同类场馆每年300万的维护成本。
国际上,不少城市因扛不住这样的压力,最终选择拆除奥运场馆,悉尼奥运会场馆就因运营不善沦为废弃物,政府花了多年才还清债务。
但鸟巢的收入增长远超预期,演唱会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场租金平均500万元起步,高峰时超过800万。
![]()
2024年演出季带动的消费总额超过12亿元,堪比一个中型展会的经济效应。
旅游收入同样稳定,仅游客门票一项,多年累计已达数十亿。
再加上赛事承办、广告合作、文创销售等收入,鸟巢的营收结构不断优化。
账本数据给出了明确答案,鸟巢不仅早已回本,还实现了可观盈利。
![]()
运营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鸟巢就已实现自负盈亏,不再需要财政补贴。
2016年时,它的年均营业收入已稳定在2亿元左右,主场利用率超过80%。
截至2024年底,鸟巢累计运营收入超过126亿元,扣除34亿建造成本和约20亿贷款利息后,总盈利达到71.6亿元,连续8年实现年均净利润超3亿元。
这个结果,不仅打破了外媒“5年内沦为空壳”的预言,更成为全球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成功范例。
![]()
结语
回望鸟巢的16年历程,34亿的投资不仅早已收回,更创造了71.6亿的盈利和持续的社会价值。
但鸟巢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赚了多少钱”,它是中国建筑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见证,是北京的城市名片,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地标。
这座“家巢”不仅见证了过去的崛起,更将陪伴中国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