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毛主席,却不了解他的父亲毛顺生。
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民,做出过一个几乎没人敢做的决定,改变了毛家几代人的命运。
![]()
![]()
从一个兵,到一户中农的主心骨
1870年,毛顺生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家里地少,粮不够吃,父母早年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不好。
那时候的韶山冲,农忙抢天收,农闲靠天养,一年里没有几天清闲。
毛顺生从小干活,不记年纪,只认农活,村里记得,他十来岁就能独自挑水割草。
十七八岁,他决定出去走一遭,跟着本地一支湘军当了兵,人不高,腰杆直,带着乡下人的吃苦劲,干了几年,没升官,也没惹事。
退伍回家时,带回几吊钱,还有一些见识。
退伍后,家里地已经被典当了一部分,毛顺生开始一点点赎地,一亩一亩买回来。
他拉过木头,贩过油盐,清早去集市,日头落了才回来。
![]()
开始几年,穿得比邻居还差,家里吃的比从前还紧,一半地在耕,一半地在攒,有人说他抠,有人说他实,他不解释,只记账。
慢慢地,地赎回来了,又添了几亩,账本里写得清楚,哪年哪月买了哪块田,花了几吊钱,写在门后竹匾上。
牛是旧的,屋是旧的,人是新的,旁人看不出来,他看得清。
到了三十多岁,毛顺生的地已经有二十亩左右,雇得起一个短工,家里有了粮,有了账本,有了算盘。
粮食一年可收六七千斤,够吃还能,。毛家逐渐从穷户变成稳户,成了韶山冲的中农。
村里人说,他是靠算盘起家的,其实他靠的是心里那根绳,那绳勒得紧,拉得直,从不松。
他亲自去收账,亲自去卖谷,中午吃饭不离算盘,晚上点灯不离账本,连孩子都要一起背账,饭后不闲聊,闲下来就抄账。
别人修房子,他修谷仓,别人添家具,他买蓑衣,雇工住偏屋,自己住老屋。
![]()
自己家修了一个晒场,全村最早。
他常说一句话:“谷不怕藏,人怕闲。”后来看毛主席的字迹中,也有类似句子。
粮价涨时他不卖,粮价跌时他倒贴钱借给人,别人问他怕不怕亏,他说:“谷在,心就稳”,这是实话。
那几年,毛家几乎年年结余,银元存进了瓦罐,埋在灶后,过年才打开看看。
![]()
管家严,账更严
毛家起得早,天不亮,门响,谁也不敢懒。
最小的孩子要劈柴,媳妇要舂米,大的儿子去放牛,中午回来一起吃饭,不许剩,吃完洗碗,洗完拉柴,毛顺生一进屋,没人敢坐着。
![]()
记账是家里头等事,每日进出多少粮、多少菜、多少油盐,几颗豆子几两肉,都有本子,本子藏在炕头底下,用旧纸包着,每月抄一遍。
孩子不识字,他教;孩子不肯学,他罚,不许偷懒,不许糊涂,不许“糊口”。
雇工来了,干三顿饭,两顿干菜,一顿油盐,不让吃肉,也不让闲聊,规矩写在堂屋门背后。
工钱分三次发,不满活不给,旁人说太苛,他说:“不苛,人就散。”
地多了,账也多了,每亩收多少,每担卖几文,分账清楚。
田头插竹签,写收成;仓内贴纸条,记存量,连雇牛干活的时长都按刻算,碰上虫灾水涝,他也不慌,提前翻种,早打药粉。
节庆要花钱,他花得慢,连除夕的鸡鸭都要自己杀、自己烫、自己剁。
办年货不准超账,春联用去年旧纸翻面再写。
孩子大了,他就开始教记账,先教的是大儿子。
算盘怎么拨、钱怎么算、亏损怎么算,一天三遍练,孩子学得慢,他就骂,骂完再教,教完再考,不许出错,不许偷懒,不许找理由。
账本上毛笔字歪歪斜斜,全是他儿子的,毛主席十三岁就开始记家账,五年下来,能独立做全家收支预算。
他们家里没留多少画、诗、传家宝,但留下了十几本账本,全是笔笔清楚。
![]()
有一年邻村欠账,毛顺生亲自挑担子去收。
走了三天才回来。回来不骂不吼,只说了一句:“账要跟人走”,银元拿回来,一文不差。
晚上做账时他总念:“银要亮,账要净,人要清”,旁边人听不懂,他自己明白,这是几十年干下来的规矩,也是家里不倒的底气。
![]()
父子之间,火药味十足
毛顺生管孩子,也有一套,他管得严,事事要听,连什么时候洗脚都管得清清楚楚。
毛主席不服,小时候放牛、砍柴、背谷,样样不怵,可就不想一辈子窝在韶山冲,一有空就往私塾跑,看的是《三国》《水浒》,不是账本。
一次毛主席用几文钱买了本《三字经》,藏在柴垛里看,被父亲发现。
![]()
那天骂得重,邻居都听见了。
毛主席不吭声,第二天早饭没吃就走了,走到祖祠睡了一晚,回来时还带了书,毛顺生没再说话,只是饭桌上不夹菜。
毛家里头,父子谁也不让谁,一个讲账本,一个讲史书。
毛顺生也不是光训斥,他教儿子插秧、担水、下地犁田,地里怎么走直线,几分田要撒几升谷,口算心记,儿子记不住,他站田埂不动,直到答上来。
有一年春耕,毛主席为了多读半本书,耽误了下地。
毛顺生把饭端到地头,放下就走,晚饭也没管,那晚,毛主席自己煮了红薯,吃完回书桌,还是写账。
两人脾气硬,越磨越亮,毛顺生说过:“毛家出人,要靠自个儿争。”
![]()
毛主席去县学读书那年,学费是他自己跟祖父要来的,毛顺生一开始没答应,后来听说儿子夜里不睡地读书,悄悄给送了两升米和几个鸡蛋。
他不说支持,也不拉后腿,账照算,地照种,儿子念书他不拦,回家干活也不放过。
这种父子关系,跟许多农家一样,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松口,可骨子里,谁也没松手。
![]()
留下地,留下一本账
毛顺生去世那年,1920年,毛主席刚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接到家信后,他回了韶山冲。
父亲病逝,棺材摆在堂屋,家里人全都跪了,毛主席跪在最前头,一声不响。三天守灵,不吃荤,不洗脸。
埋葬那天,毛主席亲自扶棺、抬土,手上起了泡,衣服沾了泥。
![]()
毛顺生没留下多少话,留下的是十几亩地、一张晒场、一口水井、一本账。
毛家后人回忆,毛顺生走得很静,没有惊动邻里,只叫了大夫和两位族人。
毛顺生留下的,不只是几亩田几本账,还有一种把日子过得结实的办法,这种办法不是讲给人听的,是干出来的,是一锄一担积下来的。
韶山冲后人提到他,都用“精、稳、实”三个字。
他没有写诗,也没留名句,只在田头立过竹牌,在屋梁挂过算盘,别人传的是故事,他留下的是账。
![]()
结语:
毛顺生没当过大官,也没说过大话,却靠一双手撑起了一个家。
他不识多少字,却把账记得比谁都清,教孩子插秧、记账,也教他们怎么把日子过实。
一个人能在清贫中攒下地、银、账、风骨,本身就不寻常。
他不靠人、不躲事、不留债,几十年如一日把一家从贫困中拔出来,说他了不起,不是因为他是谁的父亲,而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道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