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内,一辆复原的独轮车静静伫立,车轱辘上深深的辙痕,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碾过战场泥泞的印记。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正是解放军与人民紧密团结并肩战斗,淮海战役才取得了伟大胜利,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雄伟业绩。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建,在烽火岁月中褪去了文人墨客的清雅,成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驻地。锈迹斑斑的独轮车、磨损的军用水壶、墙角的煤油灯……一件件文物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
这些跨越时空的物件,将我们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淮海战役期间,这里不仅是总前委指挥部的驻扎地,还设立了兵站、粮站、弹药交付所、伤员转运站及战地医院,成为战役后勤保障的重要枢纽。当时临涣总人口约1万,却动员起3014名支前民工,捐献粮食超100万斤,赶制军鞋3400双,织就布料1305尺,以磅礴的民力为淮海战役胜利筑牢了根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的负责人胡汝航介绍。
在广阔的淮海战场上,民工们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抢运伤员,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用双脚丈量着从后方到前线的距离,用肩膀扛起了战役胜利的希望,呈现出军民团结战斗的壮丽图景。
原来所谓“人民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最后一把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赤诚,正是“小推车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陈毅说,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
“动员支前,从历史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从内涵看,它体现了总体战,人民战争的思想,核心是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民心向背。从现代看,它已演变为国家综合动员能力和军民融合战略,其形式更加现代化,但依靠人民、组织人民、为了人民的精神内核历久弥新。”省国防动员办公室业务二处一级调研员李善权在历史追寻中,对动员支前有了新理解。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独轮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小推车精神”并未过时,这份精神基因始终在江淮大地上流淌。
省国防动员办公室业务一处处长刘喜波表示,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拥军支前光荣传统,聚焦将国防动员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核心使命。积极应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紧盯动员需求,紧扣新域新质,紧贴体系支撑,坚持扬皖所长,聚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准备工作,提升支撑保障和支援打赢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安徽国防动员力量。(记者 徐慧媛 郑强强 王子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