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里,学生拥有校内导师+产业导师的“双师”配置,已经不稀奇了。可你听过“五导师”制吗?
21日,作为试点班级,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2024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2班的31位大学生迎来了5名导师,将为他们学业、行业、心理、就业、思想政治的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
该学院举行了“五导师”聘任仪式,首创“思政—学业—行业—就业—育心”五导师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五位导师分别是该校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劳模、“鱿鱼教授”陈新军,上海水产集团组织人力部部长、资深远洋渔业企业管理专家叶守建,上海电力大学心理中心蔡雅琦博士,校学生处副处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就业指导专家孙红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李志强副教授。他们分别担任学术、行业、心理、就业、思政方面的导师,相互既有分工又有协同,形成育人合力,确保思政引领不断魂、学业指导不断线、行业对接不断档、就业服务不断链、心理支持不断电。
校方表示,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作为学校水产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承载学院之一,坚守“渔权即海权”的使命,着力培养“胸怀蓝色梦想、肩负海洋强国使命”的卓越渔业人才。
![]()
“试点班”的建设导入了多元化导师队伍,有力对接了新时代海洋人才培养的需求。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江华表示:“立德树人工作班级试点的启动和‘五导师’聘任,既是该学院作为首批市级试点单位,推动改革任务向内部辐射传导、落实落细的创新实践,也是学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构建特色育人体系的生动注脚。”
“‘试点班’这三个字不是享受特权的象征,而是‘探路者’的徽章。我们不仅要做专业改革的受益者,更要做探索新模式、新方法的先锋。期待传统渔业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用创新为专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试点班班长王若曦说。
![]()
该校党委常委、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郑卫东告诉记者,“五导师”制有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工作模式与管理机制。
据悉,今年以来,按照教育部要求,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启动了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制定印发了《上海市“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布点建设了一批试点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是全市首批、该校唯一的试点学院。
原标题:《阵容豪华,31位大学生配5位导师!这个班级要试点什么?》
栏目编辑:马丹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图片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