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叠民国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像藏着几十年前的风。都是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和事,是那时军民日子里的一小段,士兵和百姓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把抗战的日子一点点往下扛。
![]()
这张照片是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名年轻的中国士兵被几名日军团团围住,气氛狰狞压抑;而士兵手臂上绣着的“卫戍”二字清晰醒目,那是他身为南京卫戍部队成员的身份印记,更是他未曾卸下的使命象征。
![]()
他的脸上没有被俘者的恐惧,要知道,南京卫戍部队是保卫都城的核心力量,早已成为日军报复性残害的重点对象,可他自始至终没有摘下臂纱,用这个微小却坚定的动作,拒绝在侵略者面前隐匿身份、低头示弱。照片里他那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模样,早已超越了个体的命运,至今仍让人读之动容、肃然起敬。
![]()
淞沪会战中,几名日军施放毒气后,戴着笨重的防毒面具,趴在残破的砖瓦废墟后,手持步枪、机枪,神情紧张地瞄准前方
![]()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多次施放毒气攻击中国军队,暴露了其侵略的残暴本质。
![]()
![]()
这张照片定格了20世纪40年代抗战有功人员家属的荣光时刻。画面中,一位留着长须的老人身着朴素长衫,神情庄重地手持一块“卫国有功”纪念牌,该碑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颁授。老人身旁还有其他民众,他们的神情或肃穆或关切,共同构成了抗战年代的鲜活切片。
![]()
1943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前线物资紧缺,冯玉祥主动奔走各地发起“抗日救国募捐运动”,抵达四川后,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唤醒民众。而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虽远离前线却始终与战场同频——民众们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愿倾其所有。
![]()
画面中,两位女性正忙碌地整理、堆放大量的棉衣棉被。她们穿着朴素,神情专注,身旁堆叠的御寒物资数量可观。
![]()
这张照片中,几名中国劳工被困在昏暗破败的矿井深处,衣衫褴褛、浑身沾满煤灰,面容憔悴得毫无生气。
![]()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掠夺资源、支撑侵略战争,大量抓捕、强征中国劳工,将他们当作“工具”般肆意虐待。这些劳工被迫在矿山、工厂等地进行超长时、高强度劳动,每日饮食粗劣到难以果腹,稍有懈怠就会遭受皮鞭抽打、刺刀威胁,无数人在饥饿、疾病、暴虐中悲惨死去。
![]()
这张照片里,一名根据地儿童穿着带补丁的旧衣,留着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发型,正专注地捧着书本阅读;身旁的妇女(或为扫盲教员、家长)面带关切地注视着他。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大力推进扫盲运动,通过开办识字班、编写通俗教材,让包括儿童在内的民众摆脱文盲桎梏
![]()
这张照片中,一名衣衫褴褛、满身补丁的乞丐,头戴旧头巾,正将捐款郑重地递向台上的警察;身旁还有个孩子也伸出小手参与捐赠。台上,身着黑色警服的警察俯身接收,周围围观的民众或面露赞许、或神情凝重。
![]()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即便身处社会最底层、挣扎于温饱边缘,这名乞丐仍以微薄之力践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不分阶层、万众一心的抗战决心——哪怕是最平凡的个体,也愿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的存续拼尽全力。这种朴素却炽热的爱国情怀,是全民抗战最终胜利的精神基石之一。
![]()
这张照片是侵华日军推行“奴化教育”,画面中,几名身着军装的侵华日军军官,正以写满日文的黑板为工具,向一群中国儿童灌输殖民思想;周围的孩子穿着朴素甚至破旧的冬衣,被迫接受日军的“洗脑”教育,身旁还有其他日军士兵围观监视,整个场景将侵略者对儿童思想的强制操控暴露无遗。
![]()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瓦解抵抗意志,在占领区系统性推行“奴化教育”,强制学校使用日语教材,删除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内容,代之以“日中亲善”“服从皇军”的洗脑式灌输,试图让儿童从小形成对日本殖民统治的“顺从”认知。通过剥夺儿童学习本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的权利,切断中国文化的代际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基的残酷摧残。
![]()
![]()
这张照片画面中,一名中国士兵身形枯槁,身着破旧军装,正急切地吞咽着食物,每一个动作都因长期饥饿而显得急迫且狼狈。他周围的日本士兵则头戴钢盔、身着军装,或面带戏谑的笑容,或冷漠地围观,将这名战俘的窘迫当作取乐的“戏码”,全然把他当成了供自己消遣的玩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