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口气退了几个“死群”,起因是在一个校友群被Q才发现那个群除了我几乎没人说过话,就好像待在一个墓地里,看似有很多人与你同在,你却感到毛骨悚然。我是浑身打了个寒颤,就赶紧把类似这样的群都退了,管它当初是被谁拉进去的,不用考虑什么面子问题了。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到胡锡进的一个感慨,他说:“很多人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了,或者干脆不发了…很多群体的个性化信息变得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干净”。他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一个人在网上的个性化发声会给自己和所在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就出现了集体“噤声”。我想他感慨的还是有头有脸的公众人物和有身份的人,我想我认识的大多还是普通人,为何也不发声了呢?
我把这个感慨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却是“炸”出了一帮有同感的朋友,纷纷在我的留言下面吐槽。我的留言是这样写的“今天又退了几个'死群'(没人说话的群),果真感觉现在愿意发言的人越来越少,不知是都年纪大了还是都没心气了,怪不得现在流行'活人感'”。大家是这么回的:“活死人墓”、“年纪大了”、“可能是正在经历失业的多了”、“是不能说,不是不想说”、“最大可能是在体制内,不敢公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显然,根据发言就可以判断出留言者的身份,他们让我产生的一个感触是,我的朋友圈是不是有点“陈旧”了?或许有太多上一个时代的红利分享者,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就大多选择了防守姿态,用冬眠来抵御寒冬。
有一个朋友的留言让我啼笑皆非,他说:“没人说话的群没活力,说话多的群容易吵架”。我还确实两种群都有,甚至还真跟人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吵过架,原来还会觉得吃饭吃到苍蝇会觉得恶心,现在竟然有些怀念那种吵吵闹闹的感觉,至少那时还有激昂文字,还有“恰同学少年”的感觉。现在呢,即使是同班同学聚会,聊的也大多是退休养老、养家糊口、孩子上学之类的话题,早已暮气沉沉。
看到有人的朋友圈写道“失语是中年人的生存技能”,看到有体制内的朋友连给我的文章点赞都小心翼翼,看到每一次私下聚会都会被提醒收起手机,就不禁会想起龚自珍的那首诗“万马齐喑究可哀”,倘若连说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还有人敢去突破创新,敢打破条条框框反内卷?要真的都是这样,那才是可怕的老龄化社会!
我相信一定不会是这样的,一定只是我们被困在了信息茧房,一定只是我们的朋友圈太过于“陈旧”了!分明我还是能看到投资圈的大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依旧活跃,分明还是有很多知识新贵在迅速崛起,分明就是“别人恐惧之时我贪婪”依然大有人在,任何时代都有少数人的机会,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一鸣惊人。
![]()
好吧,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决定自己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选择做个真实又快乐生活的“活人”,所以我必须和那些“活死人墓”告别,必须和那些敢于直言不甘于被命运摆弄的斗士们站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不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