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若核战爆发,中国顶不住1小时?美情报:一旦反击10分钟便可翻盘

0
分享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2015年,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的三维沙盘前,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前参谋长维克托·叶辛的一句话,让全场瞬间安静——“中国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彼时的公开数据里,中国仅有约250枚核弹头,能跨洋反击的东风-31A屈指可数,还大多藏在固定发射井里,在美军太空侦察卫星的眼皮底下几乎没什么秘密可言。

而同期美国实战部署的核弹头近2000枚,“民兵-3”导弹、“三叉戟-II”潜射导弹再加上B-2隐形轰炸机,这套“三位一体”的打击体系,任谁看了都得捏把汗。



可谁能想到,仅仅10年过去,局势就彻底反转!

2025年初,一艘商船在黄海拍到的画面传遍全球:搭载巨浪-3潜射导弹的094A型核潜艇悄然破浪而行,没等美军反潜机赶到,它就已经消失在茫茫大海里。

五角大楼最新的情报显示,当年“一小时毁灭”的预言早已被划掉,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可在10分钟内组织核反击,覆盖北美主要目标。

那么,这10年时间,中国到底做了什么?能让核威慑的天平发生这么大的倾斜?



中国核力量不容小觑

要知道核战争最关键的事儿不是谁的核弹多,而是谁的核弹能在第一轮打击后活下来。

2015年,中国的核力量确实有点“被动”,固定发射井虽然坚固,但位置一旦暴露,很容易成为靶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早就把“硬扛”的思路,改成了“让对手找不到”。



藏在昆仑山脉里的“地下长城”,可不是普通的隧道,是用特殊材料加固过的,能扛住50万吨当量核弹的近距离冲击。

要知道当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才1.5万吨当量,这强度可想而知!

更厉害的是,这些隧道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把指挥中枢、导弹阵地、物资仓库连在一起,哪怕地面被炸得稀巴烂,地下的核力量还能正常运转。

有数据显示,光靠这套地下工事,中国核力量的存活率就从之前的不足30%,一下子提到了70%以上。



光躲在地下还不够,还得会“跑”,中国的铁路机动导弹就是个狠角色,东风-41装在绿色的货运车厢里,混在普通列车里跑,别说卫星了,就算近距离看,也很难分辨出来。

2024年有一次全流程试射,一列导弹列车从西北的站台出发,在20万公里的铁路网上跑了32小时,期间还故意绕了好几个弯,最后停下来冷发射。

弹头落地时,跟模拟目标的偏差才11米,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算过,这种铁路机动的核力量,生存概率比固定发射井高47倍,相当于给核弹装上了“隐身衣”和“飞毛腿”。



公路上的“移动迷宫”也不含糊,东风-31AG和东风-41用的是八轴特种运输车,这种车不管是雪地、沙漠还是山地都能跑,72小时内就能横跨三个气候带。

沿途还有数百个预设的发射阵地,今天在甘肃的戈壁滩,明天可能就到了四川的山区,对手根本没法提前锁定位置。

2023年,美国智库用卫星盯着看了半年,光“导弹捉迷藏”的演习就拍到17次,每次目标都会消失超过8小时,等再找到的时候,导弹早就换地方了。



地上跑、地下藏,海里还有“幽灵”,094A型战略核潜艇的潜航纪录足足有91天,这意味着它能在水下待三个月不露头,期间还躲过三次P-8A反潜机的追踪。

更让人关注的是还没完全公开的096型核潜艇,搭配射程1.3万公里的巨浪-3导弹,从南海出发就能覆盖整个北美。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做过推演,现在中国海基核力量的战备值班率,从十年前的30%涨到了68%,这些藏在深海里的家伙,才是真正的“二次反击王牌”。



活下来只是第一步,还得有能力反击,中国走的是“以快破防”的路子,高超音速导弹就是最锋利的剑。

东风-17用的是乘波体构型,能在6万米的高空蛇形机动,速度能到12马赫,换算成公里的话,每秒能跑4公里多。

2022年8月有一次拦截试验,东风-17连续突破了三道反导防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内部简报里承认,“萨德”系统对它的拦截成功率还不到15%。



东风-41就更不用说了,20马赫的速度还能携带10枚分导式弹头,每枚弹头都能独立瞄准目标。

这种饱和攻击,能瞬间压垮反导系统的计算极限,等对手的雷达算出第一个弹头的轨迹,剩下的9个可能已经快到头顶了。

现在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已经突破500枚,78%都部署在机动平台上,再加上北斗导航的精准定位,打击精度从之前的百米级变成现在的十米级,每一枚活下来的核弹都能做到一剑封喉。



反观2024年西太平洋的那次对峙,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山东舰航母群和美国“尼米兹”号相距250海里,福建基地的8架轰-6K直接挂着鹰击-21升空了,这种导弹速度超10马赫,能在2000公里外对着航母的甲板灌顶攻击。

结果72小时后,美军撤退时,特意绕开了所有东风-26D的覆盖范围,明摆着是不想硬碰硬。



美国核力量“力不从心”

反观美国这边,这些年有点“力不从心”了,“民兵-3”导弹已经服役超50年,故障越来越多,去年还有一次试射因为技术问题被迫中止。

原本要替代它的“哨兵”导弹,因为技术难题改了好几次计划,服役时间一推再推。

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要到2034年才能服役,现在还得靠老潜艇撑场面;B-52轰炸机更是冷战时期的老古董,虽然一直在升级,但机身的老化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反导系统的麻烦更大,东风-17高达87%的突防成功率,直接让美国延缓了“萨德”的升级计划,花再多钱升级,如果拦不住也是白搭。

美国战略司令部的评估报告里说得很实在,就算美国先用450枚“民兵-3”导弹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中国剩下的核力量也能在10分钟内用百枚核弹头覆盖北美主要目标。

之前“美国单方面碾压”的局面,早就变成了“谁也不敢先动手”的均势。



中方从不主动挑事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现在核力量这么强,会不会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其实恰恰相反,中国一直把核力量当成“终极防御盾牌”,从不主动挑事。

这种克制反而让核威慑更有可信度,对手很清楚,只要不先动手,就不会面临核反击;可一旦先动手,必然会付出灭国的代价。

美国到现在都拒绝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还在搞“核共享”,比如跟韩国搞联合核作战演习,给澳大利亚卖核潜艇技术,这些动作只会让核风险越来越高。



俄罗斯虽然核弹多,但经济单薄,人口也少,真要是打持久战,其实不如中国能扛。

中国粮食自给率95%以上,能源储备够撑三年,工业体系能日产万件导弹零件,就算遇到极端情况,也能保证基本运转。

现在全球核格局已经变了,从之前的美苏两极变成了中、美、俄三足鼎立。

中国用10年时间,从“撑不过一小时”到“10分钟逆转”,靠的不是跟美国比核弹数量,而是靠技术创新和生存智慧。

就像俄罗斯专家后来评价的:中国的核发展不是为了摧毁谁,而是为了让任何国家都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



结语

核战争没有赢家,科学家早就算过,如果中美俄这样的大国打核战,全球气温会下降好几度,进入“核冬天”,粮食会减产大半,饿死的人可能比炸死的还多。

中国发展核力量从来不是为了霸权,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的底线,毕竟再厉害的核弹,也不如让它永远躺在发射井里更有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巴拿马官员:中企承建的运河第四大桥让巴拿马人倍感自豪

巴拿马官员:中企承建的运河第四大桥让巴拿马人倍感自豪

新华社
2025-11-02 14:38:18
年薪4600万,场均仅18+8!NBA伪巨头伤停,3.5亿超级顶薪没戏了

年薪4600万,场均仅18+8!NBA伪巨头伤停,3.5亿超级顶薪没戏了

世界体育圈
2025-11-02 16:58:56
冲全运会第三金!全红婵时隔183天参赛:联手师姐对决陈芋汐

冲全运会第三金!全红婵时隔183天参赛:联手师姐对决陈芋汐

李喜林篮球绝杀
2025-11-02 09:31:03
特务头子谷正文晚年忏悔:吴石那份供词,我看了一辈子没看懂!

特务头子谷正文晚年忏悔:吴石那份供词,我看了一辈子没看懂!

老呶侃史
2025-11-02 07:02:14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话,那对乌克兰而言真的是一个不幸的事件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话,那对乌克兰而言真的是一个不幸的事件

每日一见
2025-11-02 18:09:46
姥姥卧床八年,我妈只伺候三天,她去世后舅舅说:咱们把家分了吧

姥姥卧床八年,我妈只伺候三天,她去世后舅舅说:咱们把家分了吧

媛来这样
2025-11-01 00:06:09
曹操墓前堆成山的布洛芬,是这届年轻人最野的"历史梗"

曹操墓前堆成山的布洛芬,是这届年轻人最野的"历史梗"

小豫讲故事
2025-10-27 11:50:08
72岁熊宇,认罪悔罪

72岁熊宇,认罪悔罪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02 12:11:15
与周迅离婚4年,那个独自跑去美国的前夫高圣远,如今怎么样了?

与周迅离婚4年,那个独自跑去美国的前夫高圣远,如今怎么样了?

暖心萌阿菇凉
2025-10-31 23:42:45
全球围猎“唐僧肉”:陈志的千亿资产,正被各国瓜分

全球围猎“唐僧肉”:陈志的千亿资产,正被各国瓜分

默可
2025-11-02 13:38:25
保姆的儿子考上复旦后就冷着脸,我给她结钱:您可以回去享福了

保姆的儿子考上复旦后就冷着脸,我给她结钱:您可以回去享福了

农村情感故事
2025-10-25 08:23:51
中美达成共识后,特朗普又变卦下架大批中国货,不准中方违约

中美达成共识后,特朗普又变卦下架大批中国货,不准中方违约

阿校谈史
2025-11-02 18:38:19
海外网友热议TES止步4强:Kanavi头等战犯!TES只有JKL和369是人

海外网友热议TES止步4强:Kanavi头等战犯!TES只有JKL和369是人

贝塔看比赛
2025-11-02 18:22:14
2025年,延迟发工资最严重的一年。

2025年,延迟发工资最严重的一年。

爱吃糖的猫cat
2025-11-02 19:21:22
好消息!菲律宾宣布:11月1日起,恢复中国公民电子签证服务!

好消息!菲律宾宣布:11月1日起,恢复中国公民电子签证服务!

王爷说图表
2025-11-01 22:38:46
曝南大博士东思嘉自杀身亡,年仅33岁,长得漂亮,多次获奖学金

曝南大博士东思嘉自杀身亡,年仅33岁,长得漂亮,多次获奖学金

热点菌本君
2025-08-27 00:02:04
遭切尔西5连杀后热刺内讧!2将拒绝与主帅握手 甩手抱怨+径直离场

遭切尔西5连杀后热刺内讧!2将拒绝与主帅握手 甩手抱怨+径直离场

我爱英超
2025-11-02 04:42:24
奇谋妙计五福星已过42年,冯淬帆离世,已有12位演员不在了

奇谋妙计五福星已过42年,冯淬帆离世,已有12位演员不在了

动物奇奇怪怪
2025-11-02 12:23:22
《沉默的荣耀》最聪明的人不是吴石、谷正文,而是被小看的周至柔

《沉默的荣耀》最聪明的人不是吴石、谷正文,而是被小看的周至柔

宇林网络
2025-10-08 16:00:03
1965年,李鹏总理和儿子李小鹏、李小勇合影,那年37岁,气质不凡

1965年,李鹏总理和儿子李小鹏、李小勇合影,那年37岁,气质不凡

普览
2025-10-31 16:46:57
2025-11-02 20:39:00
以史知意
以史知意
开启优雅心灵,踏上美妙旅程。
1423文章数 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军事要闻

俄在日本海演习击沉假想敌潜艇

头条要闻

原价百万1针的CAR-T有望纳入创新药目录

头条要闻

原价百万1针的CAR-T有望纳入创新药目录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艺术
教育
数码
家居
房产

艺术要闻

Rob van Hoek:荷兰浪漫田园风光画家

教育要闻

全科无水印!绵阳高三一诊试卷及答案

数码要闻

威联通推出 AI NAS TVS-AIh1688ATX,可选英特尔酷睿 Ultra 9 285

家居要闻

吸睛艺术 富有传奇色彩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