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情感容忍能力,这是另外一种不太容易被察觉、但却极其关键的自我力量,它是情绪调节能力地前置条件,也是更深层的自我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人仿佛天生情绪稳定,不仅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还常常安抚和引导他人;而有人,则似乎对情绪极为敏感,哪怕是轻微的挫折或者关系波动,也容易引发剧烈的反应。
从临床经验来看,这种对情绪的“承受力差”常常出现在一些神经症患者身上,尤其是边缘性人格特质者。他们对情绪体验的阀值较低,往往在情绪中纠结或者挣扎,甚至可能会被情绪淹没。这其实也隐含着一个议题:我们对自己情绪的容忍能力到底有多强?
情感容忍能力,不只是“忍耐”情绪,更是一种允许自己拥有情绪、理解情绪,而非立即逃避或者爆发的深层能力,这种能力,是构成[自我功能]的一部分。也体现了我们在面对痛苦时的“心理韧性”。
![]()
什么是[情感容忍能力]呢?
这个词汇我是在看书的时候看到的,查阅了一下,并没有统一且明确的官方的定义,但这个词汇在心理学的各流派和治疗实践中常常被提到。因此,我简单地总结了下,[情感容忍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面对自己(他人)情绪时所具有的承受能力和陪伴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强烈的情绪时候(比如强烈的痛苦、冲突性的情绪),不逃避、不爆发,也不麻木,而是带着觉察与接纳与之共处。
这个能力看似隐形,但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压力、冲突和亲密关系。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调节”功能,也是自我功能的一种体现。
[情感容忍能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辩证行为疗法(DBT)、正念与接纳承诺疗法(ACT)、精神分析与字体心理学和情绪调节理论几个流派中。
DBT的创始人提出了[痛苦容忍]这一核心模块,用来帮助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学会在极端情绪中保持稳定。其中的技术包括:暂停反应、自我安抚和现实检验等,这一核心强调:痛苦不是必须马上去消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承受和度过的状态。
在ACT中,则强调非评判的觉察,即接纳一切当下经验而非压制情绪,主要体现为一种“存在的允许”——你不需要喜欢情绪,但你可以容纳它的存在。
在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中,强调的是[情感容忍能力]和早年的经验相关,胡科特指出:一个人早期如果没有被重要他人(如父母)情绪性地共情和承载,成年后会难以自我调节内在波动。
也就是说这种能力地发展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帮助我承受),从这种帮助中逐渐内化为自我的能力。
在情绪调节能力中,詹姆斯的情绪模型支出情绪调节有多个层次:情绪识别、评估、调节与表达。而[情感容忍能力]被认为是“先于调节”的基础条件,没有容忍,就谈不上调节。
为了更好的理解[情感容忍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拆解:
![]()
这些维度之间互相支撑,缺一不可。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很多目标看似是改变情绪或行为,但实质是在增强个体的[情感容忍能力],同时也是咨访关系稳定与深入地前提。
因为当我们学会与情绪同在的时候,也能真正地“看到自己”。它的适用人群也非常广泛,尤其在一些群体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调节障碍者(如情绪性抑郁)、童年情绪忽视或创伤经历着、面临亲密关系危机(或家庭冲突)者和高敏感人群。
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情感容忍能力自评问卷,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最近1个月的状态,从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自评:
1.当我情绪激动时,我可以忍住立刻做出冲动的反应。
2.面对他人的强烈情绪(如愤怒、悲伤),我不会感到极度不适。
3.我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多种情绪,而不是“全混在一起”。
4.我允许自己感受到负面情绪,而不强迫自己立刻变好。
5.我对情绪有基本的命名能力,能区分愤怒、羞耻、内疚、焦虑等。
6.我在情绪激烈时,能够通过某些方式(如呼吸、写作)来稍作缓解。
7.当情绪来临时,我不会立刻批评自己“太敏感”、“不应该这样”。
8.我的亲密关系中,我能容忍对方在情绪中“不完美”的状态。
9.我知道自己在情绪高涨时需要“暂停”而不是压抑和爆发。
10.我愿意慢慢理解一个情绪,而不是立即逃避或转移注意力。
得分参考:
40-50分:你已具备较强的情感容忍能力,可以进一步深化。
25-29分:你在部分情境下可容忍情绪,但仍有提升空间。
10-24分:你可能经常陷入情绪困扰,建议练习日常调节策略,并适当寻求心理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