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监利荆岳大桥
东望洪湖、南接洞庭,肥沃的汉江平原上,监利因春秋时“吴国派官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如今2500余年过去,这座荆州地区的小城依旧是鱼米飘香之地,从大米到鱼虾蟹很多都是享誉全国。监利的优质稻谷,使得当地一直盛行利用余粮酿酒,其酿酒工艺从三国至今已逾1800余年,这些与长江的码头文化相融合,造就了监利独特的早酒文化,一大清早在香飘四溢的小吃街边,三五人点上几碟小菜,品着当地紫酿的粮酒,抑或是独自小酌几杯,这是独属于小城的安逸自在,有些人在此一杯浊酒的怡然已跨越数十年。
美食与美酒背后,健康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在这里,如今为三峡大学附属医院的监利市人民医院,建院已有75年历史,作为当地唯一的三甲医院,全面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健康。
作者 | 人物君
01
本地之相守
监利这座小城,如今铁路尚未通达,百姓的就医更多是依赖于本地医疗的解决能力。尤其面对肿瘤这样的严重疾病,优质、可及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更是民生所系、生命所托。
为此,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是院内的重点发展科室,同时作为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疗协作单位,承担着区域医疗中心的重任。在科室主任甄生华的带领下,科室团队不断精进技术、优化服务,致力于让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规范化诊疗,不必远行便能在家乡安心治病,在这片亲近的土地上,拥抱希望与关怀。
在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患者中,高龄患者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这些老人因为身体虚弱且常有其他基础性疾病,这些也成为限制他们长途奔波转诊的客观条件。而为了让这种“留下”不是被迫的选择,而是主观的信任。甄生华需要让这些患者看到这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的,尤其是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他由衷希望能将最为先进的诊疗技术尽快带给本地患者以获益,切实将国家“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落到实处。
![]()
事实上,早在2012年当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尚在初创阶段时,这种努力便已悄然开始。当时,科室整个团队共同前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系统性进修,提前厘清分工、强化协作,回来后便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医院领导对于肿瘤科的发展潜力很有远见,在科室创立之初便给予了鼎力支持,从一开始就给科室配置了先进的放疗设备等。这让之前就对肿瘤放疗技术就很熟悉的甄生华,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而且放疗技术无论是在肿瘤的治疗效果还是医疗费用方面,都是非常匹配县域基层患者的诊疗需求,对于那时候肿瘤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的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已扩展至两个病区,并初步实现了亚专业的分组,对于包括肺癌、食管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大多数常见肿瘤在内的癌种均能开展很好的治疗。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肿瘤科在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新引进的研究生会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个人发展意向分配至对应的亚专业组,主攻某一类肿瘤的治疗,甄生华希望通过这样的进一步专业细分,打造一支在治疗上更为精准、高效的团队,让“在本地看病”真正成为一种安心之选。
02
共同之成长
近些年来,肿瘤学科无疑是发展最为迅猛的,各类诊疗新技术、新理论的层出不穷,让不同肿瘤亚专业不断向着更为深度的方向发展,为了顺应这一趋势,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选派不同人员分别对于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如此才能以更为精细化、高质量的诊疗,建立科室在周边百姓中的口碑。
与此同时,甄生华积极推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科室的开展。目前,肿瘤科与胸外科、呼吸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兄弟科室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过MDT平台,各科室能够实现深层次沟通和思维碰撞,让治疗更为科学规范。甄生华强调,多学科协作有利于大家共同成长与进步,让大家共同认识到标准化诊疗的重要性,从而以更为精细化、标准化的诊疗,带来更好的患者获益。
![]()
▲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甄生华
目前,MDT诊疗已经融入到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的临床日常。以肺癌为例,MDT会诊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局部晚期患者,重点讨论评估手术的可能性;二是虽是肿瘤早期,但高龄、合并症较多的患者。甄生华谈到,监利本地接诊的肺癌患者中以高龄人群居多,而对于70岁乃至80岁以上的患者,因多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所以即便是早期肿瘤,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决策。
依托这一模式,科室定期组织学习CSCO等权威指南,在交流与比对中不断优化诊疗策略,这不仅对于本科室的技术提升至关重要,更是促进了合作的兄弟科室的共同进步。比如,呼吸科过去主要采取刷检、钳取活检的方式诊断肿瘤,而现在可以通过支气管镜实施肿瘤的切除与活检;病理科同样进步显著,尤其在分子病理检测方面,如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检测,ER、PR、HER2等指标已经成为常规检测项目,这为肿瘤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医院通过与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合作,使得病理科对于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多种检测手段都已陆续展开,其中免疫组化(IHC)已常规运用于肺癌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的检测中,为肺癌靶向治疗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监利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也因此于今年被评为“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
03
技术之希望
在国家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当下,肿瘤诊疗正朝着同质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推进。在这一进程中,甄生华带领团队从日常学习入手,仔细梳理和拆解每一项质控指标,持续探索更有效的落实路径。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也成为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质控项目第一批试点单位之一,严格对标每一项质控要求,规范临床路径,确保医疗行为有据可依、有标可循。
如今,甄生华可以自信地说:“肿瘤科已经能够保证80%以上的患者在本院可以接受规范、专业的治疗。”患者的口口相传,逐渐累积起的良好口碑与影响力。这一切,正是对于他们坚持规范诊疗、推动跨科协作、不断精进技术的最好回应。
除了建立规范化的诊疗路径,甄生华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着技术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他希望能将最好的诊疗药物与技术,在第一时间带给基层患者以获益。就肺癌这一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为例,之前只有化疗、放疗等有限的治疗手段可以选择,很多患者在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似乎也就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尔后,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技术的出现并不断走向成熟,在近十多年间,让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
甄生华回忆自己还在读研期间,初代EGFR抑制剂上市,其带来的不同以往常规治疗手段的显著疗效,让大家开始感受到靶向治疗的巨大潜力。而后随着对EGFR、ALK、KRAS、ROS1等肺癌突变靶点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推陈出新,肺癌患者生命之光在不断被点亮的火光下,愈见希望。其中,ALK抑制剂目前已迭代多代,在治疗效果上亦是得到大幅提升,更是有着对抗凶险的脑转移卓越效果,使得患者实现生命的长度与广度兼顾的十年高质量长期生存,这也正是应合了“健康中国2030”所期望实现的肿瘤防治目标。
这些技术的进步,让肿瘤从之前很多人认为的“绝症”到现在越来越多看见临床治愈的希望。让基层百姓不再谈癌色变,在积极的治疗中,体会到我们医疗体系的进步带给大家实实在在的健康守护感。
04
初心之坚守
甄生华一直强调要以最好的技术、最佳的服务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因为对于癌症患者的不幸他有着感同身受的经历,并且始终未改努力改变肿瘤治疗局面的初心。在甄生华的孩童时代,从小一直疼爱着自己的外婆因为肝癌离世时,成为他始终难以抹去的痛苦回忆。在那个医疗资源极度短缺的年代,癌症几乎就是宣告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也是在那时,在他懵懂的内心,燃起了对于从医的向往,他希望能学得一技之长,守护好身边的人。
这一儿时的梦想,没有被岁月冲淡反而是随着自己的成长愈发坚定。1998年,当甄生华收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梦想终于照进现实。毕业后的甄生华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决心继续深造。想起那时候外婆离世时的无奈,甄生华决定将自己未来的主攻方向定位肿瘤学,他希望未来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让癌症不再与死亡划等号,而是遇见更多生存下去的希望。怀揣着这份理想的甄生华,成功考上了广东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主攻肿瘤学。毕业后的他先是留在了湛江工作,但千里之外的家乡却始终是他牵挂的所在。
![]()
2011年,恰值监利市人民医院积极网罗人才筹建肿瘤科之际,作为监利本地人又是肿瘤学专业出身的甄生华收到了医院抛来的橄榄枝,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在医院熟悉了一段时间后,甄生华便与四名医生和放疗物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启了监利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创业之路。
自2021年担任肿瘤科主任以来,甄生华始终致力于为家乡百姓提供更为规范、优质的诊疗服务,努力推动科室的专业化建设与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而与技术同等重要的是医德医风,“德”是行医救人的根本。面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要设身处地,为其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患者明明有条件治疗,却因为费用问题而放弃,这样的事,我们不能让它发生。”他一直坚信,医疗应当是温暖的、可及的,不能让高额的费用成为患者望而却步的理由。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不断反思,尽管相比外婆的那个年代,现在的医学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仍有许多患者因缺乏早筛早诊意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他认为,不仅要在技术上不断精进,更要有责任传播防癌抗癌的科学理念。从“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角度,推动当地肿瘤防治工作的全方位提升。
在甄生华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常年坚持开展癌症防治公益宣传,定期下乡至各乡镇卫生院进行宣讲,还主动走进社区、养老院、企业及学校,把科学的防癌观念带到百姓身边。去年,科室承担了一项肺癌早筛项目,面向45岁以上高风险人群,共完成约600例筛查和2000多份问卷调查。今年,他们继续响应湖北省癌症防治中心的号召,继续推动相关筛查和问卷,为区域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
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安心留在这里,接受规范、精准且充满温度的诊疗。随着信心逐渐建立,“治愈”这两个字,便不再遥远。甄生华与团队,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推动新技术落地生根,让更多生命重焕光彩。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责编 | 张 坪
校对 | 杨 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