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不久,杜聿明随即被俘,蒋介石大骂:他应该战死在沙场

分享至

1948年12月25日深夜,安徽萧县张老庄的一间农家草屋里,一个身着普通士兵棉衣、面色蜡黄的中年男人正借着微弱的油灯光,在一张纸上写下最后几行字。

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最终写下了“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

此人正是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三天前,他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在淮海战役中全线溃败,此刻正藏身于此,等待着命运的终局。



精英

1904年11月28日,他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的耕读家庭,父亲杜良奎是前清秀才,母亲高兰庭则是当地望族之女。

在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杜聿明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儒学教育,却早早听着邻村李自成起义的故事长大,心底埋下了“治乱需以武力”的种子。

1916年,12岁的杜聿明考入米脂县立高等小学堂,第一次接触到《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籍,当看到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字句时,他曾对同学说:“中国要想不被列强欺负,就得有自己的强兵。”

不久后,杜聿明放弃西安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业,奔赴北京报考黄埔军校。

初到北京时,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已过,他只能暂时进入北京大学预科旁听,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等待下次报考机会。

当时,他住在宣武门附近的简陋客栈,每天清晨五点就到护城河边练习跑步,晚上则在油灯下研读《孙子兵法》。

1924年4月,杜聿明终于等到黄埔军校第二期招生的消息,他立刻南下广州,顺利通过考试,被编入步兵科第二队。

在黄埔军校的两年里,他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战术训练中,别人扛步枪跑三公里就叫苦,他却主动加练负重五公里;夜间紧急集合,他永远是第一个整理好装备的学员;就连野外生存训练,他也总能想出办法找到水源和食物,被同学们称为“杜铁头”。

当时担任军校总教官的何应钦很看重他,曾在评语中写道:“该生勇毅过人,且心思缜密,可堪大用。”

1926年1月,杜聿明从黄埔军校毕业,随即投身北伐战争,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担任见习军官。

1928年,国民党政府决定选派一批优秀军官前往美国西点军校深造,杜聿明凭借在军中的出色表现,成为入选者之一。

在西点军校的三年里,他系统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从战略战术到武器装备,从后勤补给到情报分析,每一门课程都成绩优异。

他曾在一篇作业中写道:“中国地形复杂,民风各异,不可照搬欧美战术,需因地制宜,方能制胜。”

杜聿明学成归国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全国抗日呼声高涨。他主动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请战,要求前往东北前线抗日,却被分配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战术教官。

有学员回忆,杜聿明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结合具体战役案例讲解,甚至会带着学员到野外实地演练,他常说:“战场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灵活应变才能活下来。”



名将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杜聿明终于得到上前线的机会。

当时,杜聿明升任第5军军长,下辖第200师、荣誉第1师、新编第22师,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军。

1939年11月,日军发动桂南会战,企图攻占南宁,切断中国通往越南的国际补给线。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开赴广西前线,参加昆仑关战役。

战役打响前,杜聿明亲自前往昆仑关前线勘察地形,发现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在关口两侧山峰修建了大量碉堡、战壕,配备有重机枪、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还在山下铺设了铁丝网、地雷区。

12月18日,昆仑关战役正式打响。

荣誉第1师在师长郑洞国的率领下,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却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

杜聿明得知后,亲自前往前线指挥,调整战术,命令部队改用小股部队轮番进攻,消耗日军弹药和体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